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事件持续发酵,在国际上尚未确定谁干的情况下,俄罗斯已经开足舆论马力,不仅对乌克兰口诛笔伐,而且讨论了数套“报复”方案,大有一举将乌克兰彻底摧毁之架势。
日前,2架无人机试图袭击克里姆林宫,结果被俄军“引爆”。事件发生后,俄方在第一时间就指责是基辅政权所为,并称之为“恐怖主义”行为。不过,乌克兰方面断然否认。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表示,乌克兰不攻击俄联邦领土上的目标,因为那样做解决不了任何军事问题。
正在芬兰访问的泽连斯基也态度鲜明地否认了基辅与本次“克宫遇袭”事件有关,表示乌克兰不会“袭击”普京。他还特别强调说:“我们把他(普京)留给国际刑事法院”。
在“克宫遇袭”事件的责任认定上,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美国和乌克兰共同参与了这起旨在胜利日阅兵前“暗杀”普京的“恐怖主义”行为。佩斯科夫认为,美国是“幕后黑手”。不过,美方否认了俄方的指控。
美国白宫发言人皮埃尔表示,美国目前无法确定“克宫遇袭”事件的“真实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说:“我看到了有关报告,但我没有任何手段进行(真实性)验证。”另有美国匿名官员透露,美国相关部门正在调查、研究和分析这次袭击到底是基辅下令的,还是亲乌组织的自主行动,亦或是俄方的“自导自演”。
由于俄罗斯尚未提出足够有力的证据,乌克兰又断然否定,而美国则是在顾左右而言他。所以,直白地说,“克宫遇袭”事件目前仍是个争议话题,尚未形成“铁案”。然而,莫斯科却表现出了异常愤怒的情绪,除了打造舆论,呼吁国际社会谴责外,俄高层和精英、博主们更是屡屡释放出强硬言论,甚至是极端的报复方案。
俄罗斯外交部在声明中指出:“国际社会和不受双重标准约束并寻求国际法指导的组织必须谴责基辅政权这一新的犯罪行为。”至于俄罗斯外交部声明中所指的具体哪些国际组织应该谴责这起事件,俄媒似乎给出了“答案”。
俄罗斯媒体在报道外长拉夫罗夫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会见的新闻时分析说,拉夫罗夫可能会呼吁和要求上合、金砖等组织“共同”谴责“袭击克里姆林宫”这起“恐怖主义”事件。显而易见,这些组织符合俄罗斯外交部在声明的“描述”。不过,这些组织也未必会完全按照俄罗斯的呼吁行事。毕竟,在对袭击事件的认知上未必一致。
按照俄方的描述,这是一起“没有得逞”的袭击事件。因为,参与袭击任务的两架无人机皆被俄方的电子战信息系统“解体”,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而普京当时也并未在克里姆林宫。况且,以常识来说,如此小的无人机和如此少的弹药量显然也不似在执行“暗杀”任务,充其量不过是警告和制造噱头而已。但即便如此,俄方仍然大造舆论为哪般?
其实,俄罗斯方面之所以借此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事件大造舆论和不依不饶,是在释放“怨气”和抢占道义上的舆论“制高点”。显然,俄方认为这次事件“理在俄罗斯”,并终于抓住了乌克兰和美国的把柄,终于可以一扫俄乌冲突一年多来在舆论上的“阴霾”,所以要“大书特书”。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俄罗斯在不停地辩驳,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为,在联合国大会的几次投票中,一直都有140个以上的国家投了要求俄罗斯撤军的赞成票。这也就是说,俄罗斯人话语体系中的“逻辑”并没有说服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国家。所以,俄罗斯一直处于“侵略乌克兰”的舆论阴霾中。而这次的袭击克里姆林宫事件,终于使俄罗斯“一扫阴霾”。
俄罗斯方面认为,袭击一国首都和政府标志性建筑,“谋杀”一国首脑和高层是典型的“恐怖主义”行为,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俄罗斯理直气壮地呼吁和要求国际社会谴责这种行径。
确实,如果是在和平状态下,这种袭击和暗杀一国首脑和高官的行为显然不能被道义和惯例”所接受。无疑,俄罗斯“占理”。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如果是在两国交战的战时状态下,则又另当别论。而且,“擒贼先擒王”的思维,古时有之,当今亦有之。
“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句话出自于“三国”的关公之口,历史上亦不乏这样的事例。而之所以被“传颂”,有三个原因。一是体现了个人勇武。二是不失为取胜的捷径。三是具有减少普通士兵伤亡的客观作用。但从“惯例”来说,这种方式仍然不能被现代社会所普遍接受。
就在前几年,国际上也曾发生过一起取对手高层“首级”的暗杀事件,即2020年1月3日,美国使用高科技无人机“刺杀”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将军。对此事件,伊朗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和不依不饶,甚至于将下达“刺杀”命令的“特不靠谱”列入了“通缉”名单中。
而在舆论场上,似乎也不认可美国的那种“定点清除”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美国与伊朗并非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因此,有吃瓜群众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发生的类似“事件”需另当别论。毕竟,俄乌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争。
有观点认为,尽管俄罗斯将俄乌冲突命名为一场特别军事行动中,尽管俄罗斯并未对乌宣战,但从实质上来说,这已经是一场事实上的战争。而且,俄军曾攻入乌克兰首都基辅城内,俄空降兵曾距离泽连斯基的战时地下指挥部近有200米远,俄空天军也曾不止一次地轰炸过基辅政权和乌军特定目标。因此,有吃瓜群众认为,“袭击克宫”事件即便是乌克兰人干的,那也属于“礼尚往来”范畴。
那么,这起“克宫遇袭”案到底谁干的呢?从舆论场上目前的讨论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美国政府与基辅政权联合策划,并由乌军实施(这也是俄罗斯方面的说法)。二是俄罗斯境内“反俄挺乌”组织的自主行为。三是俄罗斯在“自导自演”。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舆论场上似乎都有相应的解读。比如,美国和基辅有试探俄罗斯“底线”的动机。他们有从俄罗斯的反应中判断俄罗斯会不会使用“大杀器”的需要。
支持“俄罗斯境内亲乌组织所为”说法的观点认为,这种小功能无人机不太可能完成如此远距离的攻击任务,而从靠近克里姆林宫的地方发射似乎更加合理。
而“自导自演”论者认为,俄罗斯有借此摆脱在政治、道义和舆论上“被动局面”的动机。同时还提及了对无人机被“引爆”前克宫屋顶上出现两个人形“黑影”的疑惑。至于说到底是谁干的?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假如这起对克宫和普京的“未遂袭击”事件确系乌克兰所为,那又会如何呢?
在“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可谓是“群情激奋”,一些军事博主、精英议员和高层官员纷纷发声。有人要求俄罗斯军方摧毁乌克兰的决策中心、总统官邸和军事机构,还有人主张使用核武器。而一向言辞犀利、敢说敢道的梅德韦杰夫则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只能从肉体上消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及其集团。”
在俄罗斯是否会使用核武器进行报复的问题,个人观点认为,概率极低。一来,这起事件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二来,即便是俄罗斯反乌强硬派“瓦格纳”雇佣军老板普里戈津也不认为需要使用核武器报复,他认为那样做“不成比例”。
至于俄罗斯是否会因为这起“克宫遇袭”事件而对乌克兰领导人进行“物理消灭”的问题,应该说,以俄罗斯人的行事风格,不能排除那样的可能性。不过,实施起来会非常难。毕竟,俄罗斯大军曾攻入过基辅城内,此前就未尝没有过干掉乌克兰领导人的想法,但显然未获成功。
再者,即便是俄罗斯“得逞”了,对俄乌冲突的整体局势并不会有“颠覆性”的影响。而且,极有可能会导致局势更加复杂。因为,无论谁上台,乌克兰人都不会放弃抵抗。毕竟,战争是在乌克兰境内。特别是伤亡那么多人后,乌克兰已经没有退路。相反,如果是俄罗斯领导人出点事,也许会影响整个战局。因为,如果出现那样极端事件的话,要么俄乌冲突升级,要么战争会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