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对总统的评价总是复杂的,尤其是那些已经卸任的总统。从理查德·尼克松的“开创对华外交”和“水门事件”到吉米·卡特“滞胀”和“人质危机”,总统们往往在历史的重新审视中获得另一种形象。如今,轮到乔·拜登接受未来历史的评判,而在他任期中,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变化无疑将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拜登的成就:外交与内政的亮点尽管面临争议,拜登政府的确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成就:
国际舞台上的强硬作为:他成功推动北约扩展,加强与太平洋地区盟友的合作,同时在乌克兰战争与以色列冲突中,展现了对民主国家的坚定支持。
两党合作的法案:拜登促成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为美国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建设注入了动力。
这些成绩不仅反映了拜登政府在欧美联盟上的修复与重塑,也在很大程度上围绕中国展开。
四大错觉:误判的代价拜登任内的一些重大误判在中美关系中也有所体现:
对中国经济困境的过度预期:拜登政府一度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削弱其全球竞争力。然而,中国在疫情后迅速恢复的韧性以及其对新兴市场的深度影响,显然超出了美国的预期。
“印太联盟”的高度统一性:拜登试图团结亚太盟友遏制中国,但盟友们在经济合作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并非完全站在美国一边。例如,韩国、日本等国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上仍保持务实态度,这让美国的对华政策难以形成真正闭环。
对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容忍度:拜登多次表态“美国将协防台湾”,此举一方面激化了中美对抗,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盟友对美国政策稳定性的担忧。
技术封锁的“短期效用”:尽管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但中国加速推进自主研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突破,这让美国的长期战略面临调整压力。
欺骗与承诺的背离拜登的竞选承诺在执政过程中被逐渐侵蚀:
单届总统的隐性承诺:在竞选初期,拜登团队暗示他可能只担任一届总统,但他最终选择竞选连任,而这一决定耗费了民主党的政治资本。
两党合作的承诺:尽管拜登承诺做一个“团结的总统”,但他在对华政策上却采取了强硬的单边主义做法,未能有效调动国内外的多方共识。
健康状况的隐瞒:针对拜登健康问题的报道显示,他在一些关键时刻无法胜任总统职责,而高级幕僚们对此选择掩盖,损害了公众的信任。
对中国政策的模糊性:拜登一方面强调竞争,同时也呼吁合作,这种模糊立场不仅让中美关系更加紧张,也使国内外对美国政策产生疑虑。
中美关系:拜登的政策转向拜登政府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竞争与遏制”并存的策略,试图塑造一个更加有利于美国的全球秩序。这一策略对中美关系乃至全球局势产生了显著影响:
经济遏制与科技脱钩拜登继承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关税政策,并进一步加大了技术遏制力度。例如,他在任期内禁止向中国出口关键半导体技术,试图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这一策略深刻改变了全球供应链布局,不仅使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进一步脱钩,也迫使其他国家在经济合作上更加谨慎。
然而,拜登政府的举措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国的科技企业在与中国市场脱钩的过程中损失惨重,盟友国家在是否跟随美国政策上出现分裂,使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受到一定质疑。
亚太战略与联盟重构拜登上任后,推出了“印太战略”,试图强化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他加强了美日、美韩同盟关系,并与澳大利亚和英国共同推动“AUKUS”协议,以帮助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与此同时,美国与印度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些动作看似增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也导致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特别是在台海问题上的政策表态,使得中美关系不断恶化。2022年佩洛西访问台湾后,中美关系迅速降至冰点,双方的军事博弈风险加剧。
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的合作在全球气候问题上,拜登试图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他重返《巴黎协定》,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并试图通过气候议题与中国找到共同语言。然而,由于两国关系的紧张,这种合作始终面临重重困难,全球气候治理因此受到影响。
中美关系的未来与拜登的遗产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加速了中美竞争格局的形成,也加剧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他的强硬姿态为美国的短期利益提供了一定支持,但也在长期战略上埋下隐患。
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评价拜登:他的对华政策在捍卫美国利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合作与对抗之间未能找到平衡,导致全球格局的分裂加剧。他的总统任期可能被视为中美关系从“竞争”走向“对抗”的重要转折点。
拜登的故事,不仅是美国内政与外交的写照,也是一部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的注脚。在这一过程中,拜登的成败将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走向。
拜登任期对中国的影响在中美关系中,拜登的策略呈现出“温和表象,强硬内核”的特点。其任期内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拉拢太平洋地区盟友、推行“去风险化”政策以及通过《芯片法案》等经济脱钩措施,对中国造成了一定压力。然而,这些策略也因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和政治内耗而显得力不从心。
经贸领域:拜登政府强化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经贸政策,对中国经济体制提出批评,并加强与盟友合作,推动“近岸外包”政策,试图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武汉大学劳动关系学院
地缘政治:阿富汗撤军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给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同时,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强调竞争与合作并存,提出“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要时对抗”的对华政策三分法。
中国与美国聚焦
全球治理:拜登政府在气候、疫苗分配等议题上对中国的合作态度更加保守,这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话语权上获得了相对主动。此外,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进口壁垒增加,可能影响其环境目标的实现。
华尔街日报日本版
历史与未来:拜登会如何被记住?拜登曾以“团结的总统”形象赢得选民信任,但在四年执政中,更多的是分裂与错失机遇。他未能有效弥合美国社会内部的撕裂,也让中美关系陷入复杂的“斗而不破”局面。
对于中国而言,拜登的任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阶段。一方面,美国的外交强硬政策持续对中国形成外部压力;另一方面,美国的战略失误和内耗为中国在技术、自主发展和区域影响力扩展上提供了宝贵时间。
历史不会轻易原谅错误,也不会忽视成就。乔·拜登,这位在错觉与欺骗中摇摆的总统,将如何被载入史册?答案或许将在中美两国各自的未来发展中找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