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儿
编辑|柯儿
前言
“别人都不看好你,可你偏偏最争气”
20世纪中叶,黄土高原因植被稀少、气候干燥,以及长期过度开垦、滥伐乱砍等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被联合国认为已无可救药。
然而,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弃,从五十年代开始,就着手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如今,70年过去,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成效如何呢?
美好的开端
黄体高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从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到周秦汉唐,一直都是核心区域,不仅有农业还有牧业,在革命时期是红色根据地,现在还是多民族交汇地带。
黄土高原最开始是一位“头发茂密的年轻人”。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前间杂着草原,绿树成荫,水泽丰茂,还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当时人们主要靠打猎为生,只有一少部分人去种地。
但是,人少就算了还没有正轨的制度,各氏族部落谁先去开发地就是谁的,所以农田和牧场场地不固定,也不连片,从上往下看,就是围绕各部落居住区呈点状零星分布,各自过好各自的日子就行了。
对于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来说,因为老祖宗没有大量砍树,拿到手里的高土高原简直就是发家致富的钥匙,这里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高达50%以上。
还有全国最为肥沃的土壤,种子存活率高,一年又一年,周人靠农业发家,这里就成为了周朝的发源地,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统一王朝后,他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黄土高原。
今有车古有马,车是遍地厂家生产的,而古代数以千计的马,从商代到汉代大部分都养在黄土高原,这里也被称为“弼马温”的绝佳之处。
春秋时,人变聪明了,发明出铁农具,耕种效率大幅度提升,到战国得到普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经过朝代的更迭,整个社会变得稳定、富强。
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但愁没事干,穷人家的孩子早干活,富人家的孩子早继位,大家都没有经济压力,于是,春去秋来孩子渐渐变多,如果说以前一个家庭种一亩地就够用,如今两亩都不够,所以,没地种怎么办?那就砍树遍地养人!
荒地也没人管,谁有本事就开发,开发好地就是谁的,最后只需交公粮给皇帝就行。于是,树木被砍伐,草原被毁坏,人们长期都在为开垦造田而努力。
悲惨的过程
后来,黄土高原环境遭到破坏,无论再发展经济都不会有人去,加上每个朝代都会出现败家子,嚯嚯家业,挑起战争,导致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开始向西、北逃跑,陕西成为了经济中心。双重打击下,黄土高原也慢慢要变成“秃顶的中年人”。
由于黄土特殊的结构,土地沙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一千一百多年前的明代,为了满足军事要求,还在黄土高原大力发展马政事业,陕西和山西都拥有广泛的牧马草场,并且利用气候条件还生产出了能和中亚国家相媲美的高质量战马。
繁荣后还是迎来了衰落,1942年,黄土高原受地理条件、植被退化等影响,慢慢的开始不适合养马,不仅是马,养马人也活不久。
1840—1912的晚清,植被覆盖率降到了只有15%,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地方遭到多国侵略,为了保命,百姓纷纷躲回黄土高原腹地山林开荒生活,在1949年植被沦落到6.1%,黄体高原彻底变成了“光头”。
“头”没有了“头发”的保护,长期的风雨交加,早就完全失去了生命力。
因为生态圈的一个环节遭到破坏,整个陷入了恶性循环,“就让大雨开始重刷~”就像歌词唱的,雨开始重刷土层导致黄土纷纷流失,水资源就留不住,土壤的质量随之下降,树难在这里种活,进而又加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除此之外,还需要知道的是,青藏高原环境恶化的的过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类活动,主要还是因为地理条件导致的自然侵蚀,中科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类活动最强劲的时候,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是30%,70%则是自然侵蚀。
所以,即便树成功种下,也很难长期存活下来。二十世纪中期,联合国的专家见了黄土高原的模样直摇头,这个生态圈,肯本救不活,但是,中国不是“一般人”,你说不行,偏要做给你看,什么叫做“起死回生”。
欣慰的结局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地质学家提出坡面治理,计划是通过利用坡面修梯田,来防止耕地土地流失,同时还在非耕地坡面植树造林。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经验,坡面梯田非但没有控制住水土流失,反而黄河泥沙量更多,最终该治理方案失败。
但是在这次实践中“看清”了不少黄土高原的真面目。后来,七十年代末,又提出“拦截淤泥”法,不仅能留住水份,还能利用淤泥造田。
方法相当的管用,黄河泥沙量每年都减少2亿吨,新造的田也减轻了土地的耕种压力,然而,好日子只持续了二十多年,1977年,陕北地区大声了洪涝灾害,导致27万亩多的淤泥耕田被淹,老百姓哭天喊地,到底该怎么办啊?
上世纪末,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也就是将整个地区,根据环境划分不同的小区域,然后,再因地制宜采取植树造林、拦截淤泥法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同时,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行动,每年的泥沙肉眼可见的在减少,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5%以上,这对于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该方法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还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因贫瘠被称为西北旱码头的绥德县,当年环境荒沙漫天、农作物十种九难收,如今,不仅由黄转绿,再现绿水青山,还修建起了辛店沟示范园,里面海棠玫瑰争相斗艳、葡萄红枣长势喜人。
结语
七十年前,黄土高原让无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如今,它又焕发出千百年前生机勃勃的模样,假以时日,必将成为中国生态治理的典范。
最后:感谢为治理黄土高原无私奉献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