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存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现在没钱,先等等吧,等我有钱了再存。
机会不是等出来的,需要自己主动出击才会有更多可能性。
过去不久的假期里,见了几个朋友,聊天中获取很多信息,人有时候不能太限定于自己的行动,但又不能脱离目标。
就比如存钱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任何方法都没有对错,不过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越早开始越好。
1:关于存钱
你可以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记账时,很多人会给自己做“假账”,比如超支了,选择忽略这样的形式安慰自己。
而我的“假账”是撇开节假日,给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放松。
互联网姐妹说,平时我是没钱可存的,只有等到发了年终奖才有点余钱拿出来存。我说好巧啊,我也是。
今年8月开始,从小钱入手开始存,发现效果也还不错,总比没有强。
趁这次假期,跟朋友们聚了聚,解答了心里很多疑惑,关于知识付费和要不要社交。
2:关于知识付费
比较幸运的事,我的现实朋友圈子里也有很多人热衷于知识付费。
像我自己每年会付费一些课程,从开始到现在也有5位数了,起初是从免费、1.99这些低价开始的,总体说来,我对知识付费还是很谨慎的。
会关注这个老师1年左右时间,如果对方的输出比较稳定,从细微末节能发现是否有持续更新的持久力,综合考量下来,我才会买课。
比如,今年买的自媒体课程没怎么去看,因为给自己安排的实在太紧了,导致时间上平衡不过来,计划等10月下旬的考试结束一定要好好学起来,起码做一套思维导图出来。
至于这笔钱花的值不值得,那就要看能不能学以致用。
赞成提升自己,为自己打磨技能而花钱,但是不能成为知识付费而付费。
3:关于社交
所有的无效社交都不建议参加,但是有些社交能带给自己价值,比如情绪价值,比如解惑的,我认为可以去看看。
今年,我推掉了很多无意义的社交,比如一聚在一起就是为了闲聊的,或是纯粹消耗自己能量的那种,所以今年我真的安静了很多,连队友都说我应酬明显减少了。
朋友离开本专业很久,最近又重新入职了自己的本专业岗位,好奇心驱使下,很想弄明白为什么大部分人被裁员、降薪,他还能胜利入职不说,还能保证每年5%的上涨。
得到答案后,直观感受到能成功的人必然有可取之处:
1、盯住心仪岗位,目标一直没变过,之前也一直在面试,耐心等;
2、专业虽然生疏,但是一直在准备,关注行业动态;
3、附加技能,朋友为了这个岗位每天自学英语1小时,从未停止过。
存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控制方向,不断调整纠错,只要大目标不变,小细节不必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