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在陕北过度过的最后那个春节,乡亲们都来给我送饺子

静听念音 2025-03-27 13:04:18

那个春节,我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高考成绩尚未公布,内心忐忑不安。年底刚参加完高考,等待结果的日子就像钝刀子割肉,滋味难熬。我独自一人住在村里的土窑洞里,屋里屋外都透着股冷清。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嬉笑打闹,热闹非凡,与我内心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夜饭,而我却对着半碗玉米面糊糊和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发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孤寂。这种困境,在当时的知青群体中并不少见。很多知青远离家乡,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既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又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思考点一: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困境,你会如何应对?

这种焦虑和迷茫,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也是我离开这片黄土地的希望。如果考不上,我该如何面对父老乡亲的期盼?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在陕北的八年青春?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当时的通讯条件十分落后,我无法及时了解到高考录取信息,只能被动地等待。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我的焦虑和不安。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积极调整心态,更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和鼓励。

Tips: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

除夕那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大早,张队长顶着寒风,提着个布包袱来到我的窑洞。他带来了两个白面馒头和一碗热气腾腾的炖肉,说是怕我一个人过年冷清,让我多少吃点好的。我知道,这对于五口之家的张队长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东西。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平时吃顿白面都舍不得。这简单的食物,却让我感受到了如家人般的温暖。晚上,村里的几位婶子又端来了热腾腾的饺子:酸菜粉条馅的,土豆馅的,胡萝卜馅的……各种各样的饺子,有白面的,也有荞面的,甚至还有掺了玉米面的。她们说,过年了,不能让我一个人冷清。那一刻,我强忍的泪水终于决堤。这些饺子,或许是她们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却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我这个外来的“城里娃”。

思考点二: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乡亲们做出这样的举动?

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情谊。八年来,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一起劳动,早已融入这个大家庭。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邻里关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一种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精神力量。这种互助精神,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非常普遍。村民们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Tips: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年初一早上,张队长又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篮鸡蛋,说是队里商量了,给我补补身子,让我好好复习功课。我心里明白,这又是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后来我才知道,是张队长带着乡亲们商量好的,谁家多出一个饺子就给我送一个,谁家有点荞麦面就包几个荞麦饺子,还特意叮嘱不要让我知道是谁送的,怕我“脸上挂不住”。张队长总是这样,心细如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像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我,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思考点三: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维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疏离。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压力,让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正如北塬村的乡亲们所展现的那样,真正的温情并非来自物质的给予,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和关怀。它可以跨越时空,跨越身份,将人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要维系这种温情,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并用行动去传递爱。

Tips:用心感受,用爱传递。

行动指南:

1.  珍惜身边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温情在社会中传递。

那个春节,我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帮助,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慰藉。乡亲们的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那一年春天,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实现了人生的转折。离开北塬村那天,乡亲们送了我一路,张队长硬塞给我一个小包袱,里面是几个白面馒头和几颗红薯。望着他们站在村口目送我远去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多年后,我回到北塬村,用自己的积蓄盖了一所希望小学,以此来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如今,离开北塬村已经四十多年了,但那个春节,那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那一篮鸡蛋,以及乡亲们真挚的关怀,始终温暖着我的记忆。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

2
2025-03-27 19:45

你命好,遇上好的人群了,尤其是遇上一住好的生产队长实属不易。

静听念音

静听念音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