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都是从一场场充斥着硝烟战火、饱含着热血和牺牲的战役里一路披荆斩棘、拼搏走来的。遥想当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因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
战争的残酷,迫使他们早早投身军旅,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艰苦的社会环境,更是彻底剥夺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所以在建国之后,这些开国将领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很多领导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在外借助自己的职权职务不好好学习,开始对外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让警卫员去替自己开家长会、处理学生在学校内的有关事情,为此也闹出不少笑话。
这些领导不愿抛头露面的想法也能够让人理解,不过这也导致许多老师对学生难以做到最真实的了解,像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就曾隐瞒了家庭真实情况,直到老师在许延滨临出国前进行家访时才发现端倪。
那么作为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在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表现,老师又是为何前来家访,身世曝光的许延滨生活又有什么改变呢?
许光达出生于 1908 年,和众多共产党战士的出身一样,贫困的家境使得他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学习。也正是这段经历,砥砺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更加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来之不易。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战役上还有他流血奋战的身影,这样的履历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十分傲人的。
曾经的他也是国民党极力网罗的人才,毕竟从当时来讲,选择了共产党就选择了艰苦革命,而国民党则是荣华富贵,但是对于许光达来说,在他的思想里从来没有选择这一说,既然坚定了共产主义事业,就要毫不动摇的走下去,这是他的初心使命,这么多年来也是如此践行的。
战场上子弹是不长眼睛的,许光达也有过两次非常严重的受伤经历。
1932年的那场激战,子弹划着他的心脏过去,手术进行了几个小时这才勉强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而在身体里留存的那颗子弹却直到在莫斯科接受治疗时才取出来。
从莫斯科回来,许光达拒绝了上级让他到后方休养的要求,执意要回到一线作战,老首长贺龙还曾在全师会议上进行表扬。
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光达担任了纵队司令,在解放战争后期有效打击了胡宗南的精锐部队。
乌龙铺一场不计生死的狙击战不仅扭转了战场局势,更获得周总理“党中央的守护神”赞誉。
就是这么一位在战场上英勇奉献的将领,骨子里同样是个极度温柔善良的人,1955年授衔仪式前夕,毛主席特地作出批示:“许光达要授大将衔。”
要知道元帅和大将一共只有二十人,像刘亚楼、许世友等一批优秀将领,也 “仅仅” 被授予上将军衔。
得知消息后,许光达找到贺龙等人申请降衔,甚至还举出了周逸群、贺锦斋这些已经牺牲的红二军团领袖,不止如此,许光达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降衔申请书》,把自己的内心动态和真实想法进行了报告。
尽管最后经过军委慎重考虑,许光达还是被授予大将军衔,但是这番谦虚大度的态度却在全党全军中形成了表率,授衔仪式结束后,许光达还特意提交申请降低个人行政级别待遇,这种行为不论放在何时都足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而许光达这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背后,还是家庭一直以来对他的教育,这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教育方式也一直传承到了许光达的下一代身上。
建国之后,随着五年计划的实行,国家逐渐开始富强起来,人民的基本生活也能完全保障,而对于百姓最为看重的还是孩子们的受教育问题,许光达也对儿子许延滨给予了极大的期望。
在许延滨七岁的那一年,他正和许多军区大院的孩子们在外面玩耍,许光达正好下班回家便躲在他们后面,想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这一听可让他大吃一惊,这些孩子们在说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是当多大官、挣多少钱,为了比谁的官大,孩子们竟还吵了起来。
许光达当即出来说:“攀比是不对的。”可话还没说完,许延滨就站起来喊道:“我爸爸的官最大,他可是司令员,你们的爸爸开过坦克吗?”
许光达听完以后大发雷霆,回家就打了儿子一顿,但是看着一旁哭泣的孩子,许光达又觉得自己有些下手过重。
他把许延滨叫到一旁和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从今天开始你要记住你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样,绝对不能搞特殊,吃穿住行全都要在学校,也不能在外面说我的名字和咱们的关系,要是有人问起我是谁,你就说是一名普通工人。”
许延滨对父亲的这番要求很是不理解,但是这也在他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延滨和学校里那些高干子弟显得格格不入。
当时许延滨总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一开始许多和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还经常问他缘故,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许延滨身边这些熟知的朋友越来越少,他的身份也就变得愈加神秘,在家长那一栏中他常年只写母亲的名字,对于父亲却基本很少提起。
平常上学许光达也不允许许延滨乘坐轿车,往往不是步行就是坐公共交通。
许光达对于孩子的成绩要求十分严格,他并不只看重分数,更多的是对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和自己的思想,许延滨也慢慢发现,自己的父亲并不想自己想的那么肤浅,对于自己的很多优点,父亲也会有着很欣慰的赞赏。
这种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家庭却造就了许延滨的成功,而许延滨的身世一直隐瞒到高中毕业,1959年许延滨因成绩优异被推选出国留学,负责学校政审工作的老师发现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写清楚父亲的情况,这才从一场家访引发出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
负责许延滨教学工作的老师名叫李明。在许延滨即将出国前夕,李明特意安排了一次家访。当他来到一处四合院前时,不禁略感诧异。在他的印象中,许延滨的父亲应该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或农民,眼前的四合院虽古朴宁静,与他的预期仍有些许不同。
还没等他多想,许光达从院内走出,亲切地说道:“李老师好,我是许延滨的父亲,欢迎您来家访。”
当时的许光达年岁已经不小,头发和两鬓都已斑白,但是老师还是第一时间认出了他,惊讶地说道:“您不是许光达将军吗?您是许延滨的父亲?”
许光达微笑着将李明让进院内,谦逊地说道:“将军只是职务,我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兵。”
老师在许光达的引导下参观了他家,令他意外的是,作为一个开国大将,家里的陈设铺列却十分简单,很多桌椅都已经开裂,即使放在普通人家里都不会用,更不用说眼前的这位是开国将领了。
在与许光达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丝毫感受不到一丝架子,只觉如沐春风,亲切自然。交谈间,老师对许光达说道:“我这次来是为了许延滨出国留学的事情。许延滨在学校表现非常优秀,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许光达听闻此言,脸色顿时变得严肃起来,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李老师,他出国留学的这个事情您看看能不能再考虑一下,把机会留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工农子弟,他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个机会。”
听完这段话后,老师被深深的震撼了,直到此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延滨始终不愿提起他的父亲,为什么许家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后代。老师离开许家后,许延滨的生活一如既往,按时起床、上学、坐公交、吃食堂,这次老师来家访出国留学的事情好似没发生一般。
直到临近出国的日期越来越近,李明再次来到许延滨的家中,与许光达夫妇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延滨留学的事情您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提升机会。”
许光达笑了笑:“李老师,我明白您的好意,但是我更希望能把这次机会给到其他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国学习当然能更好的回报祖国,但我相信我们国家越来越好的教育发展。”
李明随后又征求了许延滨本人的意见,许延滨说道:“老师,只要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在哪里学习对我来说都一样,我们许家世世代代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以后也会始终以父亲他们为榜样的。”父子俩就这样让出了出国留学的名额。
李明听完许延滨的话,不禁热泪盈眶。他被许光达一家的高尚品德与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许光达热情地挽留老师共进晚餐,在温馨而质朴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着彼此的感悟与理想。
临别之际,李明一步三回头地望着许光达的四合院,心中满是对这位开国元勋的崇敬与钦佩之情。此次家访,不仅仅改变了许延滨的一生,更让李明深受启发,树立了更为远大的工作抱负与人生理想。
对于他而言,与许光达的这番交流,让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一个道理:真正的教育,不应受地域、时间与方式的限制,而应以品德培养与爱国情怀的塑造为核心,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心怀天下的优秀人才。
许光达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姿态言传身教着下一代许家人,不忘初心、清正廉洁的使命,这种付出让人钦佩崇敬更让人十分感动,这种教育方式才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