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里,长得像谁,有时候是优势,有时候也可能是摆脱不掉的标签。
有人靠着“小XX”的名号一路顺风顺水,也有人拼命想撕掉这个标签,走出自己的路。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王丽涵,她曾经是巩俐的“御用替身”,但最后让观众记住她的,却是《父母爱情》里那个接地气的农村妇女田小娟。
你说奇不奇怪,替身那么多年没火,怎么演了个“村妇”就红了?
替身演员,绝地反击?
话说回来,王丽涵能当上巩俐的替身,那也不是偶然。
1978年出生的她,年轻时候就因为长相酷似巩俐,被导演张艺谋一眼相中,成了巩俐的“光替”。
啥是“光替”?
简单说,就是替大明星站位,让剧组调整灯光、走位啥的。
虽然不用露脸,但对身材要求可一点不低。
为了保持和巩俐一样的身形,王丽涵那段时间真是勒紧了裤腰带。
剧组里大鱼大肉,她只能啃黄瓜、喝白水,连喝水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多喝一口就坏了事。
你以为当替身就能躺赢了?
那可太天真了。
王丽涵跟着剧组东奔西跑,风吹日晒雨淋都得受着。
但她心里明白,这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她仔细观察巩俐的表演,揣摩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
这段经历就像是上了个表演预科班,给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可问题也来了,一直当替身,啥时候才能出头啊?
王丽涵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跑龙套,也有春天?
要说王丽涵的演艺之路,那真是一波三折。
她可不是一开始就想当演员的。
刚到北京的时候,为了生存,她在国防大学军事博物馆找到了一份解说员的工作。
每天对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重复着相同的讲解词。
日子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一眼就能看到头。
但王丽涵心里不甘啊,她总觉得生活不该是这个样子。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一天,一个剧组到博物馆取景。
王丽涵标准的普通话和落落大方的台风,引起了导演的注意。
导演觉得这个女孩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于是给了她一个小角色。
虽然只有两句台词,但对王丽涵来说,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她反复琢磨这两句台词,力求做到最好。
这之后,王丽涵开始跑起了龙套。
在各种剧组里打杂、演小角色。
虽然辛苦,但她乐在其中。
她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能让她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演配角,也能出圈?
真正让王丽涵走进观众视野的,还得说是《父母爱情》。
她在剧中饰演的田小娟,那可真是个“土”到掉渣的角色。
驼着背,走路慢悠悠的,一张嘴就是地道的农村口音。
但就是这么一个角色,却让观众觉得特别真实、特别亲切。
其实,在《父母爱情》之前,王丽涵也演过不少角色。
比如在《甄嬛传》里,她饰演了宁静致远的莫言师太。
在滴血验亲那场戏中,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真相的笃定和对不公的愤慨,让不少观众都为之动容。
还在《新闺蜜时代》里,她饰演了雍容华贵的富贵老太,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豪门风范。
但这些角色,都没有让王丽涵真正火起来。
直到田小娟的出现,才让她被观众所熟知。
你说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一个演惯了“高大上”角色的演员,却因为演了个“土”角色而走红。
咸鱼翻身,她凭什么?
王丽涵的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敢于突破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她没有一直沉浸在“巩俐替身”的光环里,而是选择了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尝试不同的角色。
2000年,22岁的王丽涵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在别人都觉得这个年纪应该开始立业成家的时候,她却毅然拿起课本,准备报考中戏。
走进中戏的校园,在一群18、19岁的同学中间,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但论起学习劲头,她可一点都不输给这些年轻的同学们。
每天天还没亮,她就来到教室练声,那清脆的声音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回荡。
背台词、练形体,对她来说,熬夜到半夜都是家常便饭。
2008年,机会再次降临。
王丽涵接到了人生中第一部主演作品《那年秋天》。
这部戏,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她多年努力的见证。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首尔国际独立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还在布拉格国际独立电影节上摘得了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说实话,娱乐圈里一夜爆红的例子太多了。
但像王丽涵这样,一步一个脚印,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获得成功的演员,更值得我们敬佩。
她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放弃梦想,只要你足够努力,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
话说回来,王丽涵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她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实力。
她明明可以躺在“替身”的功劳簿上,却偏偏要走出自己的路。
这种不甘平庸、勇于挑战的精神,才是她成功的关键吧。
所以说,别管你是啥出身,也别管你以前是干啥的,只要你有梦想、有追求,肯付出努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