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一年有余,应该说战争的态势、双方的策略都已经展示得差不多了。新的变量还在增加,比如俄罗斯的无人机使用以及乌克兰方面的北约军援,不过对于整个体系而言变化可能没那么大,残酷的绞肉战成为战场的主流形式。
而这一年以来,俄乌冲突的一个特点在于,战线变化很慢。是的,冲突一开始时俄军的大开大合惊艳了很多人,但是这一行动严重低估了乌克兰的反应速度和抵抗意志,最终损失惨重并以北线的全面撤退告终。不少俄军精锐部队带给世界的,是一路上丢弃的主战装备和被乌军伏击车队带来的惨烈景象。
同样的,乌军在哈尔科夫的成功反击速度很快,但主要原因在于俄军的兵力过于稀疏,乌军几乎没有遭到有力抵抗,而当俄军建立稳固防线后,乌军的进攻很快就在奥斯基河附近停顿下来。而同时发动的赫尔松攻势,乌军只能小范围突破少量俄军组成的防线,而在俄军VDV防线面前乌军损失也极为巨大。
俄乌冲突的战线变化非常缓慢,这似乎在说明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这还是在有利于进攻作战的大平原地形上。当然,这是有前提的。
在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整体的技术有利于防御。地雷、铁丝网、堑壕、机枪和后方的炮群组成的防线足以让进攻的轻步兵们成片倒下。不论是英军与祖鲁人的血战,还是日俄战争的203高地都已经证明了这点。发展到极致则是一战漫长的堑壕战,在势均力敌的两军之间,伴随着巨量伤亡的是几乎不变动的战线。
打破这一僵局的是机械化战争的出现,坦克、飞机投入战斗之后,坚固的防线就变得相对容易突破。在机械化时代的作战中,集中运用的装甲部队作为进攻矛头,与炮兵和航空兵以及后方伞降的空降兵一道,对传统的防线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在二战中,特别是以平原为主要地形的东线,苏德双方都以大兵团、宽正面、大进攻纵深作为主要形态,以百万级别的兵力进行着大开大合的机动作战。
在二战之后,极少爆发大规模、对称的陆地交战,即便是中东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都不能说是对称的。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获胜也多是通过奇袭取得先手优势,避免了自身更有限的资源在延长的战争中率先暴露问题。只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则更多的处于防御状态,而面对规模优势的埃及和叙利亚军队进攻,以色列能最后赢得战争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国的直接援助。海湾战争则是另一个进攻优势的表现,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于伊拉克军队有着更强的航空兵、协同和信息化优势,因此美军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也是一个进攻优势的案例。
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的进攻能力都半斤八两,对于机械化部队的运用也较为拙劣,因此最终两伊战争打成了静态战争,战线在1982年后也没有太大变化。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单纯的机械化并不能直接获得进攻优势。进攻优势的来源应该说在90年代逐渐转变为多军兵种联合协同能力、感知能力、信息能力、智能技术能力等新质变量所决定。俄军也好,乌军也罢,技术水平还是一支机械化战争时期的部队,而且在苏联解体后,双方都没有能力去维持一支庞大的正规军。因此,技术上进步不大而规模上急剧缩水,这就表现在双方在进攻上的无力。
但无论如何,现在的信息化还是在上升,现代的感知、通讯技术、智能技术还是比90年代进步得多。进攻方如果没有在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上取得优势,那么单纯依靠机械化和火力密度,也很难形成有效的进攻能力。信息、智能技术变化最终就表现在,进攻方如果集结大规模的部队,那么可能出发阵地和后勤基地会被对方火力优先袭扰。同时,昂贵的装甲分队在面对步兵的反坦克弹药特别是智能弹药和更高效的炮兵使用时也会损失惨重。前者要求进攻兵力需要分散和缩小,后者则要求进攻兵力规模扩大。两者相互抵消后,大规模的机械化集群的进攻效能变得更加尴尬。
因此,现在瓦格纳使用步兵分队渗透配合高效的炮兵作战的模式,其实是最适合俄乌冲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技术水平的。这也是瓦格纳一直在取得进展,而俄军和乌军正规军反而进攻低效迟缓的原因,甚至俄军近几次进攻受挫,大概率还是指挥官想按照军事条例进行进攻所带来的。不过瓦格纳这样的模式之下,只能蚕食对方战线,打不了大纵深的突击作战。
那么对于解放军来说,俄乌冲突的参考意义有,但不能忽略了战场环境和交战双方的技术水平这些前提。而目前来说,这几年世界上还没有协同能力、信息能力、智能能力上高水平旗鼓相当的两支军队正面对抗的例子,所以参考价值上会打折扣。对俄乌冲突的状态进行简单套用,很显然非常不科学。
不过无论如何,寻求更高的作战能力,依然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以只有站在世界一流水平上,解放军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实现自身的意图。如果在这些前沿领域可以压倒对手,那么进攻方的进攻速度依然可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