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又一次在公园里玩耍,他不小心撞到了同伴。
妈妈的训斥声瞬间传来:“怎么这么不小心?”
豆豆愣了一下,然后挤出一个笑脸,抱住妈妈:“妈妈别生气,我下次一定小心!”
他转身就把自己的玩具献给了被撞的孩子。
这样一个场景,让旁人忍不住思考:孩子为什么总是第一时间来抚慰父母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上演。
孩子被批评后往往会因为委屈或难过而哭泣,但有些孩子却不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讨好责备自己的大人,他们看似“小大人”的表现,背后是否隐藏着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呢?
豆豆的行为像极了讨好型人格?
豆豆的表现其实并不罕见。
在心理学中,讨好型人格描述的是一种过度关注他人感受,常常以自己的需求为代价来赢得认可的人格特征。
这样的人从小就很会“看脸色”,稍微感受到不满,就立即做出妥协。
豆豆在被批评后,立刻哄妈妈开心,甚至把零花钱偷偷送给欺负他的同学,这些都是他害怕自己不被喜欢的表现。
对豆豆来说,妈妈的生气是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用一切方式来修复关系,即使这些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自己的牺牲。
就像他转交心爱的玩具那样,豆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迎合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常见的讨好型人格表现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几个典型表现。
他们在被吼后通常会迅速道歉,没有表现出多少委屈,因为他们不想让负面情绪进一步破坏与父母的关系。
他们会突然变得特别“乖巧”,比如立刻去做家务,安静地完成作业,甚至主动承担超出年龄的责任,以此来表示自己是“懂事的”。
这样的顺从似乎是为了赢得家庭中的平静。
还有些孩子在受到责备后,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不敢表达正常的需求。
比如,他们想要一个新的玩具时,会因为“怕妈妈不喜欢”而不敢开口,只能默默承受。
他们心中的声音被压抑,以至于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发声。
讨好型人格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讨好型人格在长期下来,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各种成长问题。
首先是失去自我的风险。
一个总是迎合别人的孩子,渐渐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更关注的是别人需要什么。
这些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更容易被欺负,因为他们常常不敢或不会说“不”。
长期压抑真正情绪的孩子,容易在某个点上爆发,可能在学业上受到挫折或在友情中遇到问题时,情绪突然失控,引发焦虑或抑郁。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讨好型人格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走出讨好型人格的影响。
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用吼叫的方式发泄情绪,想发火时先冷静下来,然后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用温和的方式传递情感。
当孩子犯错时,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再一起探讨如何改进。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鼓励他们表达需求。
可以通过给孩子选择机会,比如让他们决定周末的计划,通过这些小小的选择,帮助孩子积累自信。
结尾的叮咛:我们希望孩子知道,他们不需要完美来赢得爱。
让他们明白即便犯错,家庭依然是他们最大的支持,允许他们哭泣,允许他们拒绝,给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空间。
这样,他们就会渐渐步离幼稚时的迎合,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我们都希望那个爱讨好世界的孩子最终能学会,爱自己,不为别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