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允许”还是“被限制”?孩子长大后,3方面差别很大

诺妈家有男宝娃 2023-08-23 14:43:00

暑假临近尾声,整整2个月假期,你给足孩子自由了吗?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常军老师说:父母敢给孩子3个自由,才能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睡眠自由:允许孩子昏天暗地地睡觉,哪怕黑白颠倒,不吃早饭、午饭都行!

饮食自由:允许孩子吃辣条、炸鸡、薯片,管他是不是垃圾食品,只要能够在正规商超上架就行!

手机自由:允许孩子玩手机,爱玩什么游戏玩什么游戏,爱刷什么视频刷什么视频!

“3个自由”一经提出,家长圈瞬间“炸锅”:避都避不及,怎么敢让孩子碰?这是在鼓励孩子躺平吗?

不然。

心理学指出:睡眠、需求、快感,是支撑一个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3个基本。这“3个自由”,构建了孩子的人生奖赏机制,是孩子心理成长的三大支撑。

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生活在“被限制”的被攀比里,他们内疚、自责、自卑……而实现这“3个自由”,“被允许”的生活,才会真正促使孩子成长为自律的人。

研究发现,从小“被允许”和“被限制”的孩子,长大后,会在3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家长要引起重视。

差距(一):自控力

“谈糖色变”,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期中一个普遍的反应。

家有侄女,小的时候,被堂姐“严格并严禁”吃糖。可以说,直到幼儿园,孩子都不知道“糖”是什么味道。

有一次,我和表姐约着去逛街,路过零食铺,打算给孩子买点小零嘴。孩子一眼就相中了一颗大大的彩虹棒棒糖,说幼儿园里看到过小朋友在吃,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她也想尝尝。

“不行不行,吃糖就会长蛀虫,牙齿要坏掉的!”

堂姐竭力用各种恐怖后果,打消了侄女的购糖欲望。最终,在妈妈的“指导”下,侄女只买了填肚子的面包。

一直以来,侄女以最大的“克制力”,对抗着对甜食的欲望,但仅仅限于妈妈在场。我发现,只要堂姐不在身边,每次聚会,但凡接触到糖果、蛋糕、巧克力、奶茶等,侄女就会放开肚子吃,只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然而,这种“有意克制”在侄女上大学后完全失衡了!

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结束,回到家的侄女整个人胖了一圈!

不消问:没有妈妈的监督,小姑娘嗜糖如命。

同样和侄女年龄相仿的一个侄子(老公家亲戚),夫妻俩从小对儿子的饮食不忌口,当然,也因为夫妻俩自己本身也大大咧咧,该吃吃、该喝喝,孩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饮食自由”。

说来也奇怪,孩子从小被投喂各种各样的糖果,但是从小到大,孩子反而对糖果没有那么多执念。有时候小朋友聚在一起,侄子还会慷慨分享糖果,压根都“不在乎”别的孩子视为珍宝的糖果。

这就是从小“被允许”和“被限制”孩子,在长大后的一个明显差距:自控力。越被限制,越难把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心态”,意思就是说:针对一件事情,越被禁止,它对人的吸引力反而越大。

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被限制吃零食、被限制吃冷饮、被限制吃糖果……所有在童年的缺失,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缺憾,一旦孩子有自主能力去实现,他就会产生“童年报复性补偿”,即在不被管控的情况下,在有能力实现的情况下,加倍去做长期以来被压制的事情,对自己进行报复性补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补偿心理是一种防御机制,但这种补偿行为却往往会让人陷入焦虑和不安,从而不断陷入负面情绪里。

相反,从小不允许的孩子身后,往往站着开明的家长:他们对孩子放手,但不放任;他们对孩子有要求,但也给自由。

孩子生活在有边界的原则世界里,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限度在哪里。由此,孩子就会对自己有约束,久而久之,培养越来越好的自控力。

差距(二):亲和力

北京曾经有一份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抽样调查,其中一项关于“孩子对父母的态度”选项,令人深思。

超过一半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将近五分之一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含辛茹苦养育十多年,到头来却亲子反目成仇人。亲子矛盾尖锐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那些陷入与孩子“权利争夺战”的家庭,往往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秉着“为孩子好”的目的,要求孩子“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从小“被限制”的孩子,也许小时候懵懂听话,但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慢慢崛起,他们也悄悄学会了反抗。管束太多,要求太严,孩子的不满情绪悄悄滋生,不断产生对父母的敌对心理,一旦孩子到了叛逆期,亲子关系极易恶化紧张。

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福气,父母若在孩子幼年时没有有建立亲密的关系,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将永远错失机会,无法逆转。

无法被满足的亲密关系,在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亲和力”缺失,孩子即便取得世人眼中的“成功”,却无法在亲密关系里自处,找不到内心的幸福感。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

从小“被允许”长大的孩子,往往拥有和谐、宽松而友爱的家庭氛围,亲子之间关系亲密,这种来自内心的富足感会作为一种内化于孩子性格里的关键因素,对孩子健康人格、积极心态,起到重要的养成作用,关乎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家庭和事业等,并影响代际传递。

差距(三):社交力

父母培养孩子,终其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于这个社会,自主生活。社交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孩子的世界再小也是一个江湖,他们的友谊往往建立在彼此的爱好和共同行动上,吃零食、玩游戏,就是童年期孩子们之间的链接。

就拿游戏来说,父母视其为洪水猛兽,三申五令禁止孩子接触。但如果一群孩子都在谈论游戏,其中一个孩子却完全不知,插不上话,聊不上天,孩子无法融入群体,群体也会疏远和排挤孩子。

冷饮也好,零食也罢,这些东西在孩子的群体里,充当着连接的重要工具,也让孩子体验其中的快乐和欢愉。

别看孩子的社交圈,他们也有自己的潜规则,悻悻无法参与其间的孩子,最终会淡出同龄人的群体。这不仅令孩子心情郁闷,同时也导致孩子社交力受挫,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自卑情商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当然,我们也不是鼓励家长对孩子无度放开,任凭孩子胡吃海喝自由玩耍。

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做自己。相反,严苛的限制,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常军老师说:家长敢给孩子3个自由吗?

是啊,没有体验过自由的孩子,哪会懂得珍惜自由?没有珍惜,又哪里自律?

生命的成长,是在不断体验酸甜苦辣中,被滋养的过程。

给孩子“允许”和“自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或“失败”,让每一种真实的体验,促进孩子成长,找到生命价值的意义。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养育、学习成长!分享知识干货,一起学习成长

0 阅读:74

诺妈家有男宝娃

简介: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分享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