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诺妈~
人到中年,总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感觉危机重重。
最近一段时间,常常会莫名恐惧失业,于是陷入悲观情绪:如果在大环境下失业,我该怎么办?
老公常取笑我:“杞国灭了千年,为什么你这个杞人还在忧天?”
按他的说法,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写作相关工作,有一技之长,又有功底经验,没啥好发愁的。人,要学会认可自己!
说到“认可”这个话题,我俩常拿儿子这个“范本”做分析讨论。也不知道随了谁的性格,这孩子天生乐观派,有时候甚至是盲目自信,对自己潜能充满了自信。为此,我俩还常找准机会“敲打”他,希望他不要自信成“自负”。
后来有一次跟儿子的班主任聊天,提到了孩子的性格特点,老师说:孩子自信,说明他对自己很有认同感,这是好事。
再后来,看书中留意到“自我认同感”的篇章,才恍然大悟:其实,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并非天生,而是在后天成长中点滴形成,并对一生影响深远。
一:“自我认同感”是什么?自我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举个例子,一场考试结束,“高自我认同”的孩子,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能拿高分;但“低认同感”的孩子,则会表现得不自信,错误估算,感觉沮丧。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期末考试前夕,儿子回家后向我呈报他的“厉害”之举:
班主任让每个同学定目标,找对手,全班没一个孩子敢立下双百目标,唯独他,当众宣称,他语数都要争取考满分,拿第一。
那可是三年级,讲真,孩子虽说平时成绩不赖,可这个成绩要想拿双百,首先我这个做妈的都对孩子没信心,心里不由犯嘀咕:臭小子,好大的口气!
但看着孩子信心满满的样子,我没当场泼冷水,而是给予了肯定:好样的,很有志气!
然后话锋一转:不过儿子,三年级了,语文期末难度增加,你若考95分以上,妈妈就觉得你很厉害了!
听了这话,儿子乐呵呵,沉浸在对期末考试期待里。
《心理教养全书》说:自我认同感对孩子在学习上的动力和成就,对他的社交能力以及韧性水平(即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大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儿子的身上,印证了这个说法。
这些年,因了男孩贪玩的性格,儿子对学习兴趣并不是特别浓。他的成绩上上下下,考好的时候很兴奋,考差的时候,也并不是特别难过。
每一次定目标,或者自我盘点,儿子都是信心满满(哪怕那时候他的成绩处在低谷),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令我又欣慰又好笑。
如今想来,我想那就是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吧,让他始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认可并欣赏自己的天赋,亦或外貌和成就。
孩子有这样的心态自然可喜,但做家长的也要时刻警醒,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短处或错误。
毕竟,在人生路上,遇到失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并且,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二、“自我认同感”从何而来?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觉得自己“最棒、最厉害”。而有些孩子则对自己有着大为不同的看法,常常觉得“自己不行、不会、做不好、比别人差”,遇到事情,孩子退缩躲避,既不愿意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更害怕遭受失败。
“自我认同感”,从何而来?
实际上,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是“先天气质”和“后天成长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的。
所谓先天,比如孩子的智力、外貌、气质等等。关于这一点,我在思考,也许儿子在先天占据了优势,五官端正,个子还挺高,出门常常被夸“帅小伙”……这些溢美之词,无形之中增加了他自我肯定的信心。
至于后天,主要关乎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情况,以及孩子在与同龄小伙伴、与大人相处中的关系是否融洽。
在孩子初生的前几个月,安全感是孩子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自我认同感。
这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孩子如果感觉不适,啼哭时能不能及时获得父母的关注,以及孩子心情愉悦时,她能否得到父母积极的回应。
一个婴儿,如果能够很快意识到这点,那就好增加她的“自我意识”,无形中给予她具有掌握周围环境的能力。
这些潜意识里的感觉,就在不断强化孩子的安全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信心油然滋生。
从幼儿到学龄前,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比如:父母是否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拥抱和鼓励,肯定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小成功……这都会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孩子的自我认同。
这个阶段,一个孩子对自己是不是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仅影响他整个学龄期的表现,而且对孩子走出校门、踏入社会,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自我认同感强的孩子,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有能力的人,能够制定并实现自己的设定的目标。
而自我认同感弱的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一般倾向于遵守同龄群体的规则,为了被群体接纳,不惜讨好他人。
三、6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最早是从家庭中建立起来的,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妨帮助孩子积蓄以下内在要素。
安全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让孩子对自己的将来发展有把握。
归属感。孩子在家能够被父母接纳,被关注和爱;孩子在外,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同学、朋友及其他社会群体融洽相处。
目标感。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让孩子拥有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
自豪感。孩子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培养孩子直面困难的勇气。既保护孩子,又支持孩子独立前行,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始终拥有满满的自豪感。
信任感。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给予孩子展示机会,孩子在父母信任的目光里,能够积聚信心。
责任感。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给予孩子独立处理的能力。孩子的每一次成功,都会让他们多一份自我认可。
尾声: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纯粹的爱,莫过于父母之于孩子。
但,也许正是对孩子充满了太多期望,让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言不由衷”:
孩子不够坚强的时候,不敢扶,怕孩子软弱,以为逼一逼,孩子就能行;
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不敢夸,怕孩子飘浮,以为压一压,孩子就能沉住气。
但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在接受父母的信息时,直观而又感性。若孩子因为父母克制的“爱”而不领意受打击,由此不敢、不愿认同自己,反倒成为成长阻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处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孩子尤为需要。
家庭是孩子最早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地方,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支持与肯定里,乘风飞扬。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养育、学习成长!分享知识干货,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