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平之战,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战役,赵国几乎付出了灭国的代价。而这场灾难的根源,竟然是赵王的一次“换将”决定。
当时,赵王将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年轻的赵括,这一决定,成了赵国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当时继续信任廉颇,赵国会不会避免这场惨败?
、背景介绍长平之战是秦与赵的最后一场战略决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在这场战争中,赵王因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离间之计,用赵括换下廉颇。然而,如果赵王没有替换廉颇,大战结果又会如何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之久,在廉颇统军时,赵军虽然偶有小败但秦军也颇有种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的感觉。因秦军是劳师远来,廉颇就想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来拖垮秦军。这样做本来并没有错,但廉颇却错误估计了赵国的国力。
从战场情况来看,开战后,廉颇虽然进攻过几次,但是都被打败了,于是廉颇转入被动防御策略。秦军也驻扎在最前线,消耗战开始了。此时赵氏无法正面击败秦军,而且在体力上也有差距,所以他想消耗秦军而后退。可以理解,毕竟开局不利。消耗战开始后,两边的士兵变成了一堆堆肥料制造者,双方继续向前线运送粮草。此时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吃饭、训练,但就不正面战斗。两年后,赵国实在受不了,因为长平离赵国近,离秦国远。由于国内耕地被战争耽误,无法耕种,赵王感到压力巨大,迫切想要结束战争。
从粮草供应方面分析,赵国的土地不如秦国肥沃。秦国地处平原,拥有西南少有肥沃的土壤。反观赵国,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在西北,其他地区就不适合大规模开发耕地。土壤肥沃的地区却离战场很近,耕种风险大。而且社会不稳定,农业发展滞后,无法与秦国相比。当时秦国已经使用畜牧技术,但赵国还处于人类农业的原始状态。秦国实行土地出让制度,保证了生产能力的不断优化,激发了人们的农业积极性,结束了土地兼并的不良局面,丰富了国库。此时的赵国,还在使用封建经济下的落后的土地制度。大量的土地集中在贵族手中,国家征收粮食非常困难。
从两国统治者的态度来看,赵王只想结束这场战斗,并不在乎输赢,所以赵王只好请赵括碰碰运气。不过,他低估了白起。廉颇在长平之战中略有失利,后来采用防守战,但阴差阳错粉碎了秦军诱敌的计谋。秦军的进攻被挡住了,无奈之下使用歪门邪道。赵王受了离间计,将廉颇换成赵括,结果惨败。
如果赵国不换帅,继续使用廉颇会有什么后果呢?小编个人觉得廉颇还是打不过白起,不过白起也很难彻底挫败廉颇,因为廉颇采用的防御计策,闭门不出。就算是战神,也无计可施,所以这场消耗战如果持续太久,秦国最终会撤退。
然而,就算后来廉颇没有被换下,其实也无法实现扭转败局,只能廉颇不会让这场战争输得这么惨。秦军原本的主将是王龁,将主帅换为白起也是秘密进行不让走漏风声,换将后廉颇的计策是否还有用也不得而知,就算知道了廉颇也只能做到与白起周旋,除非秦军有致命性的过错被廉颇发现,否则这场战事的结局是注定的。
白起作为秦国将军,异常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当时各国诸侯无不惧怕他的凶残嗜杀。秦国听到廉颇被换下后,才把主将换作白起,此前秦军与廉颇长达三年的持久战都未换将,应该也是考虑到即便换下来,廉颇不正面迎战短期也无法改变长期对吃的局面,而且即使单纯以对手来看,白起也会是廉颇的一个劲敌,老成如廉颇也不一定能讨到好。
赵国军队知道秦军换将白起就已经大为震惊心生畏惧,加上赵国大后方的后勤已经无力支持而且换将本身有一个原因就是赵国禁不起廉颇这样的消耗战,在赵括领兵对秦时,赵军主力就出现了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甚至相互残杀为食,很难说廉颇消耗战后期不会面临同样的情况。
说到底,赵王与赵括的想法一致,都想尽快结束战斗,不想打廉颇的消耗战,但没有预估形势。没有意识到消耗战其实是赵国唯一的上上策,不过即使是上上策,也不会是让赵国起死回生的救国之策。
二、廉颇之策廉颇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准备只守不攻,拖垮秦军。这一决策在前期被证明是正确的,与秦军对峙长达三年。但赵孝成王却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多次派人责备廉颇。
廉颇深知赵国与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存在一定差距,且秦军劳师远来,补给线较长。他认为赵国可以凭借地利人和的优势,采取防守策略,消耗秦军的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
在战争初期,廉颇也曾尝试主动进攻,但几次交锋下来,赵军皆处于下风。于是,廉颇果断调整战略,转入被动防御。他在长平地区精心构筑防线,利用地形优势,设置壁垒、堡垒等防御工事。这些工事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秦军难以突破。
秦军见赵军坚守不出,也在前线驻扎下来,双方陷入了消耗战。在这个过程中,廉颇的防守策略虽然让赵军避免了大规模的伤亡,但也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粮草供应问题。赵国的土地不如秦国肥沃,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在西北,且离战场很近,耕种风险大。而秦国地处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壤,实行土地出让制度,激发了人们的农业积极性,保证了生产能力的不断优化。相比之下,赵国的土地制度落后,大量土地集中在贵族手中,国家征收粮食非常困难。在长期的消耗战中,赵国的粮草供应逐渐陷入困境。
其次是统治者的态度。赵孝成王只想尽快结束战争,并不在乎输赢。他看到廉颇坚壁不出,认为这是胆怯的表现,多次派人责备廉颇。而廉颇则认为,只有坚持防守,才能等待时机,给秦军致命一击。然而,在赵国国内的压力下,廉颇的防守策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尽管廉颇的防守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争的进程,但从长远来看,赵国面临的困境依然难以解决。如果赵王没有替换廉颇,这场战争可能会继续僵持下去,但最终的结局也难以预料。毕竟,秦国的实力强大,白起又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即使廉颇能够继续坚守,也很难彻底扭转战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廉颇不会让这场战争输得这么惨。
三、白起之威白起作为秦国将军,异常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当时各国诸侯无不惧怕他的凶残嗜杀。秦国听到廉颇被换下后,才把主将换作白起,此前秦军与廉颇长达三年的持久战都未换将,应该也是考虑到即便换下来,廉颇不正面迎战短期也无法改变长期对吃的局面,而且即使单纯以对手来看,白起也会是廉颇的一个劲敌,老成如廉颇也不一定能讨到好。
白起从无败绩以杀封神,被人称为一代杀神。他是史上最为残忍的名将,上百万人死于他的手下。在秦朝的军功爵奖励制度之下,白起作为整个军队的首领,必须对手下部队负责。手下拜服他的根本原因是他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而利益就是对方军队的头颅,运回到秦国去可以交换金钱与地位,这是秦国部队最强大的进攻动机。
白起作战的时候并不在意城池的得失,而是在于如何打运动战,歼灭敌人。因为只有歼灭敌人,把敌人的人头拿回到秦国,才能获得军功爵的升级。在长平之战中,若一开始是白起指挥秦军,面对坚壁不出的赵军,也很难实现全歼对方的目标。只有等到赵括取代廉颇后,年轻冒进的赵括登场,秦昭襄王才选择让白起登场,并指挥秦军。
白起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征战沙场 30 余载,平生大小 70 余战无败绩。毛泽东评价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最高实战典范。在长平之战中,白起 “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从而一战歼灭 40 多万的赵国士卒。
白起被称为杀神还是战神一直存在争议。在长平之战中,他坑杀赵国 20 多万降卒,令人闻风丧胆。但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一切都是时事逼人。白起的成功不仅仅要感谢秦朝商鞅变法之后的耕战制度,更要感谢重用他的秦昭襄王。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一开始不用白起,是因为一开始双方都将此役作为普通战役对待,且白起擅长运动战和歼灭战,面对廉颇的坚守策略难以发挥长处。等到赵括取代廉颇,赵国作战风格和策略将发生明显改变,白起擅长处理这种局面,所以秦昭襄王才让白起登场。
白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平民崛起为秦国名将,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被秦昭襄王赐死,结局令人惋惜。他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既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凸显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性。
四、赵国困境1. 军队士气受损:白起的名声在各诸侯国传开,赵国军队知道秦军换将白起就已经大为震惊心生畏惧。赵国军队在得知秦军换将为白起后,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以凶残嗜杀闻名于世,各国诸侯无不惧怕。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坚守不出,虽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战局,但秦军换将的消息传来,让赵军士兵们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们深知白起的厉害,面对这位战神般的人物,赵军士兵们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动摇。这种士气上的受损,无疑给赵国在后续的战争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补给耗不起:赵国大后方的后勤已经无力支持,在赵括领兵对秦时,赵军主力就出现了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甚至相互残杀为食。很难说廉颇消耗战后期不会面临同样的情况。赵国的后勤补给问题在长平之战中逐渐凸显。在赵括领兵对战秦国时,赵军主力出现了断粮四十六天的困境,士兵们为了生存甚至相互残杀。而在廉颇采用消耗战的后期,很难保证不会面临同样的情况。赵国的土地不如秦国肥沃,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在西北,且离战场很近,耕种风险大。秦国地处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壤,实行土地出让制度,激发了人们的农业积极性,保证了生产能力的不断优化。相比之下,赵国的土地制度落后,大量土地集中在贵族手中,国家征收粮食非常困难。在长期的消耗战中,赵国的粮草供应逐渐陷入困境,难以支撑战争的继续进行。
五、结论即便廉颇没有被换下,也无法实现扭转败局,只能让这场战争输得没那么惨。秦国国力对赵国呈现出碾压的态势,长平之战赵国的败局其实早就注定。
从国力对比来看,秦国在土地肥沃程度、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土地制度等方面都远胜于赵国。秦国地处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壤,实行土地出让制度,激发了人们的农业积极性,保证了生产能力的不断优化,国库充实。而赵国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在西北,且离战场很近,耕种风险大,土地制度落后,大量土地集中在贵族手中,国家征收粮食困难。在长期的战争消耗中,赵国的粮草供应逐渐陷入困境,难以支撑战争的继续进行。
从军事将领方面分析,白起作为秦国将军,异常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当时各国诸侯无不惧怕他的凶残嗜杀。即使廉颇能够继续坚守,面对白起这样的劲敌,也只能做到与他周旋,很难彻底扭转战局。而且秦军原本的主将是王龁时,与廉颇长达三年的持久战都未换将,可见秦国对廉颇的坚守策略也有所准备。一旦换将为白起,廉颇的计策是否还有用也不得而知。
再看赵国的困境,军队士气受损,赵国军队知道秦军换将白起就已经大为震惊心生畏惧。在赵括领兵对秦时,赵军主力就出现了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甚至相互残杀为食。在廉颇采用消耗战的后期,很难保证不会面临同样的情况。
顶多不会一战让赵国没了还手之力,如果不用赵括换廉颇,要么秦惨胜,要么都坚持不住罢兵休战。那么战国格局就是另一种1样子,历史也就是另一种样子!
吹啥呢,秦是进攻方,那时候赵可不弱,真按廉颇的办法打不过也能消耗,不怕廉颇秦用锤子的反间计,当打仗只有赵国会消耗,秦就不会被消耗吗
真的搞笑 换你去当时你知道要对峙三年吗 对峙肯定秦国消耗更大
战国被封为武安君的人都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