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体现的是什么?

禅武说文化 2024-06-24 19:41:20

我对“大成拳”四十五年的亲身体验

首先具备了有自我“透视感(觉知)”功能,手脚掌背群骨折断,群骨向手脚心折,再向前折射与指尖骨破肉露出。稍节通体外有得后,肢体与躯体骨架成口朝前能波动的半个箩筐状,整个骨架通透刚韧富有狠劲(十指抓挠、后背骨架摇摆波动,肉洞在前打开),骨动肉不拘的如猛虎牙爪与敌方交战。六方伸缩的是能从稍节出的“骨架”,而不是伸缩的是“肌肉”。紧(骨)由松(肉)护。把骨劲“抓、蹭”出来了,什么都好办了。

骨架与肌肉分离,骨架在肌肉空间中齐动,肌肉呵护着骨架。所谓“脱骨力”,不在肌肉力做拳,而在骨架力做拳。

平时练功,谓“易骨、易筋”,最后达到“神明”的自然反应,才谓“易髓(骨髓、脑髓、中枢、心性)”。

这是整体生理的变化反馈,不是大脑意念的想象。不在外,都是在自身,是骨在肉中动。一旦从手脚指骨端破肉而出,并且与敌方相接,那就舒服得劲而通了,因为有了“洞口”,狠劲再大,也不闷劲闷气了。这时,所谓“外”即敌身,所谓“内”即我骨架。达此就可出现“骨动肉不拘”、“骨动肌肉随”、“骨由肌护”的生理变化了。骨肉分离,骨在肉中如蹭痒,突破指端与敌接。“骨动肉不拘”叫松,“前摆动后相随”叫活,松活、松活,就是指方面的。所谓“筋”即骨外肉内的一层膜,而不是我们所看到身上的筋条。骨与肉之间的“骨肌膜”才谓“筋”,这里的筋与骨脱离了,就有气动的生理反应,所谓“易骨、易筋”意义就在于此。摩擦力,即“骨架”与“骨即膜”的错动、摩擦,骨架由肌肉在外起到“八面支撑”作用,骨架才能稳妥的做功。觉知两者相互摩擦,产生电石火花感,犹如透电 。

以上有得后,才能让身外的“空气、大地、敌方”参入,从而升华到“神明”层次。摩擦力,不只是手和脚,而是整体骨架在与整体骨肌膜在相互。动物尤其猫“张身”时,不是骨与肉一块“伸张”,而是骨在伸缩肌肉不动,人“张身伸懒腰”亦应如是。

以觉知的心性来透视关照,透过表象而见内在的本质。大成拳,玩的就是“易骨,易筋,易髓”,就这么缜密而深邃。

——河北邢台 李虎(逸之)

0 阅读:0

禅武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