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念代万念,以良念代杂念,借假修真。
一,意力
所谓“稍节”力,稍节在体外,其根节在体腔内露出的一段,而中节则在体腔壁,形成杠杠性之三部分。体外为阻力臂,体内为动力臂,体壁为支点部位。没有中节与根节,稍节是没有力度和技术发挥能力的。
搭手放人必须有一个全身松透的基础,如果没有全身松透的基础,那就无法运用自如。当两人一搭手就有无数个内外三角形成,因为两人一 搭手,任意加上一条线就形成许多个三角形,并且是活性三角。活性三角如“弓弩”,浑身毛孔各有几把弓弩竖插进体内,体之内外各露一半;体外的是杠杆性阻力臂,体内的是杠杆性动力臂,体壁是支点。
内外合一,相互传导。以外引内,由内导外,内外合一。身形内外“弓状错综交叉杠杆”能延伸,身壁支点能移动 ,两者皆能变形互为,达此方可称之“拳道”。
什么叫做“内外合一”呢?所谓内,指“意识、呼吸”而言;所谓外,指“动作”而言。意识简称“意”,呼吸简称“气”,动作简称“形”,是指“意、气、形”三者密切结合,亦即“练意、练气与练形”同时进行。拳术运动,都离不开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而拳道运动之有其优越性,不但在加强肌肉收缩力,锻炼全身关节,还要训练神经系统的灵活,畅通经络反应,使动脉血管得到柔和的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供应,并促进淋巴的新陈代谢。
《拳经》说:“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
这开合虚实,不但要表之于外形,让人一望即知,还要发之于内动,令人莫之所以然。
前辈拳言: 外转内不转,谓之跑,有跑而内不随必倾。内转外不转,谓之藏,有藏而不出必馁。外开内不开,谓之支,有支而无援必断。内开外不开,谓之蓄,有蓄而无开必憋。
二,间架力
间架各处曲折,处处成““三角””。发挥“三角力”的威力,要有问劲、听劲、发 劲的深厚功底,才能正确判断、迅速反应使劲不落空。
“三角力”效果之所以 神奇,原因有以下三点: (1)、三角力一般作用于对方肢体上,特别是上肢,它的高 度、距离都是我方发力的最佳位置,发力效果较好。(2)、对方一 般只注意接触部位,而“三角力”是能借助接触点把力传送到其他多个非接触的部位,并且 方向变幻莫测,完全出乎意料。神鬼莫测的“三角力”,将使对方无法防御(意力放在他内角,放在外角他容易化走)。
(3)、其整体间架轮廓也要形成一个大“立体三角”,亦谓“三尖相照”。这样整体四肢躯干犹如相通透的“筒性”,手脚与鼻子连线为三角前棱,两侧“肩胯、后脑、脚跟”连线为三角后两棱,敌方皆然。对敌时,以立体三角形体前棱对敌方三角体前棱;以为两侧后棱上“肩胯缝隙处”为动力和转换力;拨其前棱(稍节)、打其侧面(中节)、波及他后面(根节)。这是以形体变化作拳,以内外意力融入的功法。也是上面“内外相合”的“身壁支点”的又一种劲力之运用。
拳道练习,体态必放松空,内外通透呼应,让气血通畅,心意必平和,使灵台如镜,有内观之透视性,产生“形中之意形”,久而久之,则体态轻灵,善感万物之别,形神一体,能辨毫发之差。以意为先,意领气血,意到气到,由根及梢,由内而外,力虽显于外, 而源于内。可于转瞬之间行百转千回之功,可在立锥之地集体内能量于多线,绵绵不断,往来尽如人意;外感内知,回转总有先知,收发吞吐,无不用之心意。
河北邢台 李虎(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