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
晋国太子申生之死,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不但是开启了晋国长达二十年内乱的由头,其实也为晋文公之后出现的晋国霸权创造了新的历史契机。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晋语》中前后最少有九篇文字是与此事相关的。这在古代文献中,算得上是连篇累牍了。同样,在《左传》中,也留下了高密度的文字记载。因为至少从鲁庄公二十八年以来,《左传》中有关晋国的故事,都是和太子申生的废立有关的。
尤其在鲁闵公二年,太子申生的生死存亡,就进入到了最为紧要的时刻!而这个时刻,距离太子申生之死,还有不到五年!那么在这五年中,太子申生究竟有没有活着的希望?晋献公到底想不想杀太子申生?其实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尤其鲁闵公二年《左传》的相关记载,为我们一窥晋献公的内心,展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
笔者以为,晋献公的本意是不太想杀太子申生的!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期望太子申生学习公子完,即在鲁庄公二十二年,由陈国逃难入齐的陈国公子御寇。但是不幸的是,太子申生这人太轴,或者说是太孝顺,以至于让他为自己的孝顺做了陪葬!
因为你看,晋献公通过“群公子皆鄙”的手法,也即把群公子遣散出京、安置外邑的操作,已经明确了晋献公的态度!太子申生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继承国君之位的可能。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骊姬和他的妹妹各有一子在晋献公身边,加之骊姬已经成为晋献公的夫人,这就摆明了未来国君之位非骊姬之子奚齐莫属。因为夫人之子,就是嫡子,而申生之母即原来的夫人齐姜已死,以故申生变成了昨日黄花,过气的太子。
这一观点,在晋献公的重要谋臣士蒍那里,更是洞若观火。因为按照鲁闵公元年《左传》的记载,士蒍看到晋献公不但封太子申生于曲沃,还让太子申生将下军,就明确指出,太子申生“不得立矣”!因为这是“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其实这是在降职而非升迁,是疏远而非亲近。作为太子,他的本职工作,本来是国家备位之君,要时刻不离国君左右,照顾国君饮食起居。如果国君出征,太子则留守都城;如果太子随行,那也是稳定军心的作用。
不但士蒍看到了这一点,里克同样也找晋献公论理过。但是晋献公的回答很明确,在晋国,现在还不知谁是未来的国君继承人!即太子呢。晋献公为了让里克死心,还给里克指出了他选择太子的方法(源自《晋语》):如果儿子们的身份相同(比如都是嫡子)则看其年龄长幼,若果年龄相同,则看国君更喜欢谁,而如果国君分不清究竟更喜欢谁,就用占卜来决疑。这种说法,其实已经把太子申生的继承权剥夺,已经排除了太子申生未来继承的可能性。由于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是晋献公从他的父亲那儿继承来的,因此很难说他就是嫡子。
这就是说,在当时的晋国有识之士,基本上都已经心里明白,太子申生已经出局,根本不可能继承未来国君之位。对于这一点,太子申生也是心里清楚的。不过让太子申生十分疑惑的是,这次晋献公让他独自领兵出征皋落氏,并且由太子申生代替国君将上军。原本太子申生统领的下军则由罕夷率领。与此同时,还安排了羊舍大夫作为监军,位置仅次于太子申生。晋献公这样的安排是十分违反常规的!这是因为,虽然交给了太子申生统帅大军的权力,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放手,甚至安排了制衡手段。这当然让太子申生十分不安!
尤其令太子申生不安的是,晋献公在出征之前,赐给了他一套偏衣,一件铜玦。所谓偏衣,就是这件衣服左右颜色不同,一半是国君衣服之色,一半是太子衣服之色。而铜玦所赐,更令人心寒。因为古人赠玦,含有诀别之意。而晋献公所赐之玦,不是通用的玉玦,而是金属铜玦,不如玉玦温润,有寒凉之意。对于这种出人意料的出征安排,太子申生不但疑惑,更是心惊胆战!所以太子申生见到里克就问:“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在见过晋献公之后,当然是心里很清楚的,但也只能敷衍太子申生,让他不要想的太多,只管一心做个纯粹的孝子就可以了!
但是,晋献公与太子申生之间的矛盾,是太子申生做个孝子就能避免的吗?关于这一点,其实不论是士蒍,还是里克都是有深刻认识的!因为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太子一旦当不成,则其生命就无法保障!所以作为超级谋士的士蒍就认为,太子申生最佳的选择就是学习吴太伯出逃避祸。而相比之下,里克为人耿直,所以他的建议也就比较中规中矩。里克也许认为,正是由于太子申生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才导致被冤杀!而在晋献公死后,里克之所以会连杀奚齐、卓子,大概与他感到有愧于太子申生有关!
其实,不光是士蒍和里克认识到了太子申生所面临的死局。就是太子申生自己,也明白自己已经陷入到了一个死局之中。而作为逃出这个死局的唯一方法,就是出逃!出逃避祸,出逃避封,这是姬姓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化解内部矛盾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成本最低的矛盾解决方式。笔者估计,这也是晋献公的最主要目的!但是,非常遗憾,不论是晋献公,还是太子申生,都在互相试探,却又无法明说。笔者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呢?有,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晋献公要求太子申生伐皋落氏,这本身就是在给太子申生指明方向。因为东山皋落氏在山西省昔阳县皋落村,这个地方距离晋国都城新绛足足有313公里!直线距离加上山路崎岖,以古代的交通方式,应该是非常遥远的国度。晋献公作为一国之君,有什么动机和什么理由去讨伐一个处于山区的狄人部落呢?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则有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太子申生通过讨伐皋落氏的机会,逃难进入皋落氏避难。这看起来有点离奇,但其实,如果晋献公通过制造皋落氏被讨伐的危局,从而使太子申生去皋落氏避难更有本钱的话,则这就是太子申生化敌为友的机会。当然,太子申生逃难去其他国家,如齐国也是很正常的,毕竟齐国是他母亲的国家。
第二,晋献公派遣太子申生出征时,为什么会通过大张旗鼓的方式给太子申生制造令他胆战心惊的危险暗示?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一般而言,统帅大军出征,这是军国大事,国君必定十分谨慎。因为战争一旦失败,国家将承受严重的损失乃至灾难!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晋献公应该给予太子申生正面的激励,尤其在他建功立业后将得到的奖励。除非晋献公并不希望发生真正的战争,而只是希望给太子申生一个逃脱生天的机会。但是太子申生完全不得要领!
第三,为什么狐突是如此清醒?按照《左传》提供的说法,狐突是重耳的舅父,可见他的女儿也是晋献公的妻子之一,算是晋献公的老丈人吧。这个狐突,当然不是一般的人,他是这次上军的御戎,实际上就是上军之中除了太子之外的第二把手,掌管并驾驭着主帅的战车。但就是这个狐突,恰恰是最积极的鼓动太子申生赶紧逃跑,不要和皋落氏打仗的人。这应该很反常吧?尤其在《晋语》中,明显表达了狐突反对战争,并怂恿太子申生出奔的意向,狐突是其中立场最坚定最鲜明的一个。最终,太子申生不听,伐狄取胜而回,但狐突由此杜门不出,并得到了个“善深谋也”的美名!其事理十分蹊跷。
第四,出征路上,希望太子申生出奔的人不止一人。从《左传》记录的言辞来看,至少随行将军中有狐突、先丹木、梁馀子鞅,以及罕夷是同情太子申生,并希望他出奔的。虽然羊舍大夫反对逃离,但也深知太子的处境。这只能说明,羊舍大夫在尽忠职守而已。如果这时的太子申生出奔,那条件是具备的,更是人心所向的,也是安全的。当然,对于晋献公来说,也是最希望的。因为只有这样,由于是太子申生自己出奔,晋献公就不用背上杀死太子的恶名。而对于太子申生来说,最少也会留下性命,说不定未来还会再有大发展,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太子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