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极度自私的人,不体现在斤斤计较,而是有着这三个特征

以案释法吧 2024-12-14 02:36:07
自私与无私之间的平衡:

有时候,我们为了自己而忙碌,拼命工作、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因为关心他人、为他人付出而感到满足,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自私或者无私,常常在生活的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和事,选择在自私和无私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其实,过度的无私也未必是好事。

那些总是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善良,似乎什么都可以为了别人放弃,但往往这种无私背后藏着对自我的忽视,甚至是对他人需求的过度迎合。

这种失去自我的“无私”常常导致一个人精神的疲惫和内心的空虚,他们一方面是别人的依靠,另一方面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自我价值感。

长此以往,或许会发觉,自己倾付诸多,却未能获取应有的回报,在他人眼中亦无足轻重。与此相对,极度自私的人显得更像是生活的主角,他们将自己摆在第一位,所有的选择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转。

无论是工作中的得失,还是生活中的琐事,他们首先考虑的始终是自己。

然而,这种极度的自私常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乃至破裂。毕竟,无人愿长期与只从自身角度考量之人相处,如此关系很快就会冷淡,乃至崩塌。自私并不意味着聪明或者能得到更多,反而可能因为缺乏同理心和关爱,让自己越来越孤单。

所以,适度的自私和无私其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知道什么时候为自己争取利益,什么时候为他人考虑,是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不在于一味放弃自己的需求,也不在于一味压制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

当我们能够妥善照顾自己,且适度关怀他人时,这种平衡之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为充实且富有意义。

特征一:道德绑架

有些人总喜欢用“道德”的名义逼迫别人做事,仿佛只有他们的要求才是正确的,而别人做出的选择就是“不道德”的。

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表面上是为了别人的好,实际上却是在操控他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

他们的武器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通过道德的高地来让别人无法反驳,甚至让你觉得拒绝就是不对的。

他们深知你不忍伤人,晓得你易在情感上背负包袱,于是常常蓄意挑起你内心的愧疚。

你一开始会觉得无所谓,觉得别人小小的请求自己可以忍受,但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做出的所有决定,几乎都在迎合他们的需求,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被压得越来越低。

渐渐地,你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去做这些事,难道真的如他们所说,是因为“道德”吗?

事实上,此等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极为自私的。

极度自私的人会通过这些“道德绑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自己却从不为对方考虑。

你如果答应了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如果你拒绝了,他们会用更加强烈的道德评判来让你感到内疚,甚至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不道德的人。

你可能一开始并不明白,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操控,但一旦清醒过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被拖进了他们设定的“道德陷阱”中,走不到自己的道路。

最可怕的是,这种人善于利用你的同情心,让你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从而更加愿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特征二:极度自私

有些人活得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总觉得别人对他们不公平,总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外部环境,甚至是周围的人。

你和他们说个话,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你只是在正常生活中做个选择,结果他们却认为自己被忽视或被伤害了。

这种人常常有一种“被迫害妄想症”,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觉得所有人都在针对自己,似乎生活的一切都在与他们作对。

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往往是过度自私。

别人无论做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对自己的挑战或攻击,因为他们认为世界应该围绕着自己转。

别人一旦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行动,心里就会开始自我放大,觉得自己被冷落、被排斥,甚至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可怜。

你告诉他们你的难处,他们可能不会关心,因为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关注和同情都应该属于他们。

无论周围的人做得多好,他们都能找到借口来忽略、抹杀他人的付出,甚至对别人的困难毫无反应。

你向他们袒露自己的心情,可他们却只会一味抱怨自身的不幸,好似他人从不值得被他们理解与关心。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人无法和他们建立真正的联系,还会逐渐隔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同理心的关系,注定是空洞的、冷漠的。

时间久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依靠”,而一旦你的关注不再集中在他们身上,他们便开始抱怨,甚至指责你不再在乎他们。

特征三:根源与变化

有些人从小到大,家里人把他们捧在手心里,什么都替他们安排好,什么都不让他们担心。

父母的过度宠爱看似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实际上却是在为他们铺设一条“自私”的道路。

没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和挑战,他们从小就被包围在一个理想化的、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这致使他们对世界形成一种错误认知:一切皆应围绕自身运转,他人理应服从自己的所有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习惯和思维模式并不会因为年纪的增加而消失,反而会加剧。

当这些人踏入社会,步入成人世界之际,他们尚未学会如何体谅他人、与人协作以及承担责任。

相反,他们总觉得这个世界应当继续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当身边的人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他们开始抱怨、指责,甚至觉得自己被“不公正”对待。

毕竟,他们习惯了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突然间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如意,他们没有任何应对的能力,只有抱怨和自私。

此即为家庭溺爱所致的恶果。

父母的无尽宠爱,虽给予孩子诸多物质满足,却未能使他们领会生活的真谛——生活并非一味索取,而是需要付出与交换。

当他们踏入社会,面临人际关系与职业压力之际,其反应往往是“为何我不能先行获取?

当一个人在家庭中一直被溺爱到成人,直到他成年的时候,仍然无法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结果就是他会变得越来越自私,难以与周围的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换句话说,溺爱不仅给了他们物质的丰富,也让他们形成了“世界是我的”的心态,这种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了极度自私的性格。



0 阅读:0

以案释法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