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签的关于西藏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竟是跟尼泊尔签的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12-23 15:44:33

很多人都知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间中国饱受列强欺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失了大量领土、背负了沉重赔款、丧失了诸多主权。以前我们提起不平等条约可能首先会想起英、法、美、俄、德这些列强国家,可事实上有一些你可能都想不到的小国也曾趁机与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比如尼泊尔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今天的尼泊尔是一个国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的内陆山地小国。

尼泊尔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东、南、西三面都被印度领土包围,北面与中国西藏地区接壤。如今的尼泊尔从经济上看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从军力上看只有10万人的现役部队。今天的尼泊尔无论怎样看都像是一个人畜无害不具备任何威胁性的国家。殊不知历史上的尼泊尔也曾是一方小霸。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领土多为贫瘠山地,所以很自然就把南方富饶的恒河平原当成劫掠的对象。

古代印度四分五裂的格局削弱了其防御力量,所以在当时尼泊尔人几乎把劫掠南方的恒河平原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我国唐代时期尼泊尔就多次与崛起于西藏地区的吐蕃王朝一同劫掠过恒河平原。尼泊尔人在长期的劫掠战争中养成了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时至今日由尼泊尔人组成的廓尔喀雇佣兵团是世界闻名的外籍雇佣兵团之一。18世纪廓尔喀部族统一尼泊尔建立了沙阿王朝。这个王朝入侵邻国锡金、向南劫掠恒河流域使疆域一度扩张至从如今的克什米尔到锡金。

廓尔喀王国经过这番扩张之后的地盘足足相当于如今尼泊尔领土面积的两倍。廓尔喀人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战斗民族在当时打遍南亚无敌手。境内多高山的廓尔喀地狭人稠。廓尔喀的土地资源很难供养国内民族的生活自给,所以迫切需要向周边地区扩张领土。廓尔喀人的骁勇善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这种生活状态逼出来的。廓尔喀人一方面劫掠南方的印度土邦,一方面与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保持着贸易往来。

廓尔喀通过与西藏的贸易换取食盐、茶叶等生活必需物资。在廓尔喀与西藏的贸易中使用的是廓尔喀人铸造的货币。当时中国内地的货币并未能在西藏地区流通,而西藏地方政府又没掌握铸币技术。当时藏人在与廓尔喀人的贸易中都是把白银交给廓尔喀人。廓尔喀人会把这些白银铸造成银币,然后再把银币拿回到西藏市面上流通。廓尔喀人在铸造银币时往往会往里面掺杂铜、铅不值钱的金属。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实际上相当于变相掠夺西藏的财富。

由于西藏人自己不会铸币,所以只好对这种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公元1785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确朱嘉措因为同当时实际执掌西藏政教事务的格鲁派达赖、班禅政权之间的纠纷外逃廓尔喀。廓尔喀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同时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国藏区文化的双重影响:当时廓尔喀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和藏传佛教。表面上廓尔喀人的宗教信仰和中国西藏有相同之处,然而藏传佛教内部其实存在诸多派系。

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又被称为红教,噶举派又被称为白教,萨迦派被称为花教,格鲁派则俗称为黄教。18世纪执掌西藏政教事务的达赖、班禅政权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然而廓尔喀人所信奉的藏传佛教主要是红教。当红帽系的活佛确朱嘉措叛逃入境时尊崇红教的廓尔喀王室自然就收留了他。确朱嘉措出于同黄教的矛盾就煽动廓尔喀人发兵入侵西藏。廓尔喀在得到确朱嘉措提供的藏军兵力部署等情报后决心入侵西藏。

1788年五月廓尔喀致书西藏地方政府称:“西藏境内所用的银钱都是我们廓尔喀镕铸的。现在我们铸造了一种新钱,所以原来的旧钱就不再流通了。希望西藏方面尽快拿旧钱来兑换新钱”。可廓尔喀要求西藏方面用两枚旧钱兑换一枚新钱。这相当于一下掠夺了西藏一半的财富。这边西藏方面还没来得及回复,那边廓尔喀人又进一步提出了领土诉求:他们声称西藏与廓尔喀接壤地区的聂拉木、济咙这两个地方是廓尔喀的。如果西藏方面对此有异议可以派人前来理论。

西藏地方政府回应称:新铸之钱数量甚少不足以流通,所以仍将新旧银钱混用;聂拉木、济咙两处都系西藏地方,双方并无疑议。西藏地方政府在阐明自己立场的同时还是约定待天气转凉之后可以派人与廓尔喀方面进一步协商。当时西藏地方政府认为这不过是双方在贸易和边境问题上的一次正常协商而已。西藏地方政府并没预计到廓尔喀人会诉诸武力这种可能性,也并不觉得这件事值得惊动中央,所以西藏地方政府并未将此事告知清政府派驻在西藏的驻藏大臣。

由始至终西藏地方政府一直是自行与廓尔喀方面交涉。事实上这时廓尔喀已决心入侵西藏。所谓的交涉谈判不过是为掩盖战争准备释放的烟雾弹。当廓尔喀方面收到西藏地方政府的回复之后随即指责西藏对廓尔喀货物任意加收税项、西藏人在贩往廓尔喀的食盐中掺土。廓尔喀方面以这两条为由发动了入侵西藏的战争:1788年六月喀尔廓出动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向聂拉木、济咙两个有争议的地区发起进攻。

喀尔廓人很快就占领了这两个地区,随后开始围攻协噶尔宗。按说廓尔喀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和清王朝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可西藏地广人稀的环境意味着需要防守的地方很多、能用于驻守的兵力却很少。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这些兵力全加起来也只比喀尔廓方面出动的军队多400人而已。喀尔廓作为进攻一方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任意攻击某个地方,相比之下防守方需要守卫的面积就太大了。

区区3400人的兵力平摊在西藏偌大的面积上之后平均每个地方所能驻守的兵力就相当有限了。喀尔廓人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将中国军队在西藏的据点逐个击破。很显然只靠西藏的3400驻军根本不足以应对战争,那么就只能从内地增调部队驰援了。清政府不仅要从内地调兵入藏作战,而且部队的军饷粮草也必须从内地调运。要知道高海拔的西藏地区的交通条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铁路等工程的竣工才得到改善。

在当年的交通条件下从内地往西藏调兵调物资可想而知会有多难。如果按当时的军需则例规定支付工钱、口粮、烟茶,那么每运米1石需要花费39两9钱白银。交通条件的制约使大举调兵成为了不可能的事。尽管清王朝的军队总数远远多于喀尔廓这个弹丸小国,然而能实际投入西藏前线的兵力并不见得就比喀尔廓人多。要指望靠人海战术打赢这场战争是不可能的。对喀尔廓的战争只能是精兵对决。

廓尔喀入侵西藏一个月后清军的反击开始了。清廷从四川抽调了满、汉、藏兵4000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廓尔喀方面得知四川方面的清军入藏作战就主动撤兵了。当四川方面的援军赶到前线时却被西藏地方政府和驻藏大臣告知战争已结束、双方已议和。清军在没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兵不血刃收复了全部失地,然而在随后的议和谈判中双方竟达成了“许银赎地”的屈辱条件:西藏地方政府每年向廓尔喀支付1500两白银作为赎回争议地区的费用。

事实上清军所谓的胜仗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廓尔喀方面其实是主动撤兵的。廓尔喀方面已摸清了清军的虚实:他们知道西藏的驻军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然而内地的军队又无法在西藏长期驻扎。当他们得知内地的援军赶到时就主动撤兵以保存实力,然而在随后的谈判中他们又大肆讹诈了西藏地方政府一把。廓尔喀人知道只要内地的军队一撤走就意味着西藏地方政府再没和自己谈条件的资本。

如果不把廓尔喀打疼,不打不出“几十年的和平”来,那么廓尔喀就会不断骚扰边境:每当朝廷大军增援时他们就主动撤兵,而一旦内地的援军撤走之后他们就再次入侵。清王朝要想维护领土完整就必须打到对方的领土上,因为只有这样沉重的打击才可能换来数十年的和平。可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和驻藏大臣却没向中央告知许银赎地的细节。他们只是宣称自己统兵有方、将士英勇才打退了廓尔喀军队。

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还一门心思以为是真把廓尔喀给打跑了,所以就把增援前线的军队又调回了四川。1790年十月廓尔喀方面派人到西藏索要西藏地方政府在和约中承诺的赎地银。恰逢此时西藏地方政府换了新的领导人:新的主政官员拒绝承认前任签订的条约。达赖喇嘛还派人到边境上放言:廓尔喀既已成为大清属国,那么就不该照前约索要赎地银两。廓尔喀使节又改口要求清廷赏给廓尔喀王俸禄、土地。

廓尔喀不再使用比较难听的赎地银这样的名义,而用俸禄的名义向朝廷要钱表示在名义上廓尔喀王承认自己是清廷的藩属。这是为了给清政府面子,但在实际上不过是换了个名头要钱。驻藏大臣普福再次驳回了廓尔喀使节这一要求。廓尔喀使节一事无成回去后把情况一五一十告诉给了廓尔喀摄政王巴哈杜尔·沙阿。这时巴哈杜尔·沙阿也感到进退两难:重启战端需要耗费大量经费、部队和武器,更何况清朝方面已有所戒备,可不打又咽不下这口气。

最终巴哈杜尔·沙阿还是决定再次发兵入侵西藏。廓尔喀军队的再次入侵使乾隆皇帝终于得知了清军所谓战胜的真相,所以这次他下决心要彻底痛打廓尔喀。这次乾隆特意从黑龙江征调了此前在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时功勋卓著的锡伯、索伦等部族兵马,又将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任督办西藏军事,同时任命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人为福康安的副手。1791年十二月二十日福康安率一万清军由青海西宁前往西藏。

隆冬时节大雪封山使行军变得异常困难,然而福康安率军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最终福康安大军用50天时间走完了从西宁到拉萨近5000里路程。清军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廓尔喀人面前。在随后的战斗中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趁胜追击的清军打过了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城下。公元1792年9月23日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来到清军大营请求归降。在随后的谈判过程中廓尔喀与清廷达成了五年朝贡一次的协议。

成为中国藩属的尼泊尔实际上相当于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的战略屏障。尤其是随着英国对印度的入侵使尼泊尔作为中国西部屏障的战略意义开始越来越显著。19世纪初英国基本控制印度半岛后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小国。三国之中以作为一方小霸的尼泊尔实力最为强悍。事实上当时的尼泊尔也正处于扩张期,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军事冲突。

1814年英军入侵尼泊尔。无论尼泊尔人多么骁勇善战也敌不过已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大英帝国。尼泊尔人经过浴血奋战保住了自己的国家,然而仍不得不割让了大量国土给英属印度。尼泊尔通过这种割让领土的方式勉强保持住了国家在名义上的独立地位:此后尼泊尔实际上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国,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权限。因此这一时期的尼泊尔同时是中国清朝的藩属国和英国的保护国。

在这样背景下尼泊尔国内逐渐分化出亲华与亲英两派:亲华派主张背靠中国抵制英方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亲英派则主张背靠英国趁机向中国西藏和一些印度土邦地区扩张。因此这一时期尼泊尔的外交政策往往左右摇摆。尼泊尔的亲华派曾将在对英战争中抓获的英国俘虏、缴获的装备交给清朝请功,但清朝方面对此并未引起多大重视。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尼泊尔又上书表示愿协助清政府平叛也没得到回复。

事实上这时的清政府早已被内忧外患搞得焦头烂额哪顾得上理会边境上的一个小国呢?可尼泊尔亲华派几次示好都热脸贴冷屁股导致自己在国内威望大减。1852年尼泊尔国内亲英的拉纳家族上台后趁中国内忧外患之时提出要在西藏攫取更多权利。1855年三月尼泊尔派兵越境侵入西藏。此时清军主力正在内地与太平军作战根本无暇分身。在这种背景下清廷只好选择息事宁人派驻藏大臣出面调解。

1856年在驻藏大臣赫特贺的调解下签订了《西藏尼泊尔条约》。这个条约跟清政府与英、法、美、俄、日等列强签订的条约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中英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些条约的抬头都是签约两国的名字,但请注意跟尼泊尔签的这个条约抬头是西藏、尼泊尔。西藏可不是国家,而是中国的领土。换句话说这个条约不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签订,而是由西藏地方政府与尼泊尔达成的。

清政府的驻藏大臣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扮演的是第三方调解者的角色,而不是谈判缔结条约的其中一方。尽管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尼泊尔是外国,然而以当时清政府的眼光来看尼泊尔是自己的藩属。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是不可能把自己放到和对方平起平坐的地位上谈判缔约的。面对英、法、美、俄、日这些列强是因为打不过没办法,可尼泊尔这样一个藩属国在清政府看来根本就没资格和自己坐在一张桌子上谈判。

最终为照顾天朝上国的面子只好采取折中方案:整起事件被定义为尼泊尔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冲突。尼泊尔是中国的藩属、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因此清廷驻藏大臣在这个问题上不作为谈判的一方,而是作为中立第三方调解对双方的矛盾进行调解。这样做固然保全了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的面子,但这却无法弥补中国在里子方面的损失。《西藏尼泊尔条约》的开头尼泊尔方面表达将对中国皇帝一如历来加以尊重。可这不过是片汤式的外交辞令。

尼泊尔在给足了清政府面子上的尊重后就开始漫天要价: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每年需付给尼泊尔一万卢比;中国西藏政府不得对在其境内活动的尼泊尔商民抽税......此后尼泊尔以保护本国侨民为由在中国西藏驻军并享有治外法权、永租权等特权。这些特权在民国时期仍未废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废除尼泊尔在西藏享有的这些特权。顺便说一下我曾以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废除了与外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也再不允许外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驻扎。

事实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确实剥夺了美、英等西方列强的在华特权,但对印度、尼泊尔等昔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华特权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逐渐收回的。1956年新中国和尼泊尔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及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后尼泊尔才最终撤走在中国西藏的驻军。《西藏尼泊尔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有关西藏地方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这个条约不仅仅是出卖了多项主权给尼泊尔,更要命的是让列强看穿了清王朝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英、法等列强见清政府面对一个尼泊尔都能签订这样的条约更加助长了侵略野心。《西藏尼泊尔条约》的签订为日后列强入侵中国西藏大开方便之门。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勾结西藏地区的一部分民族分裂主义者为近代西藏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尽管这个条约在当时让清政府在面子上觉得似乎没那么屈辱,然而从后来的长远历史看对中国危害不可谓不大。

0 阅读:5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