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一场前所未有的“退地潮”正悄然上演,波及范围之广,涵盖了一二三线城市,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击着房地产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众多开发商,无论大小,都在这场浪潮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一边忙着退地,回笼资金;一边又摩拳擦掌,准备在新一轮的土地竞拍中大展拳脚。
北京、深圳、珠海等地,新的“地王”接连诞生,与退地潮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幕,仿佛预示着楼市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01
PART
退地潮背后的“洗牌”游戏
在这场退地潮中,不乏像华侨城这样的央企身影。
在武汉,华侨城曾计划在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打造一个集高端商务办公、体验型街区商业、星级酒店、室内主题乐园、住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地铁上盖TOD项目,总投资上百亿,总建筑面积超过240万平方米。
然而,现实却与愿景相去甚远。
在停工多年后,这块“地标”地块最终被政府部门收储,建设指标也从原来的商办为主、住宅为辅调整为住宅为主、商办为辅,重新进行公开市场招拍挂。
华侨城表示,将参与调规后的土地竞买,即便竞拍不成,也能获得收储补偿款,补充现金流,这一策略看似稳赚不赔。
类似的“骚操作”并非孤例,而是遍布全国。
在广州,越秀地产自8月份以来,连续退了三块地,总价超过135亿元;
在北京,万科8年前拿下的海淀地块,7月底被保利建工联合体以89亿的价格重新拿下;
在南京,拿地两年后一直未有动静的人居森林G41地块,也传出了退地的风声;
在西安,2021年的浐灞地王,至今未动工,已申请退地;
在温州,鹿城城发公司去年6月拿的地,今年9月就已退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在福州,华润更是上演了一出“退地再买”的戏码,地块在退地后重新上架,最终又被华润买回,不同的是,用地控规已调整,增加了住宅用途。
02
PART
“国家队”成退地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退地潮的主力军多为“国家队”,如越秀、华润、华侨城等,甚至包括一些地方国资平台,如温州鹿城城发。
这些看似“不差钱”的开发商,为何会集体选择退地?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许多地块是在2021年市场高点时拿下的,开发商因此站上了高岗,随着市场降温,这些地块变得难以开发,甚至面临亏损的风险。
例如,越秀地产退回的三宗地块,全是2021年获取的,当时的市场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配套不足、去化困难,使得开发商不得不选择退地。
其次,部分地块的开发条件过于苛刻,或是市场变化导致原定的开发计划无法实施。
如西安的浐灞地王,楼面价高达1.5万元/平方米,还附带大量配建、代建和配套要求,而周边在售新盘价格仅为1.5-2万元/平方米,新项目拿地楼面价更是低至7400元/平方米,这样的差距让开发商难以为继。
再者,对于一些长期未开发的地块,如万科在北京的海淀永丰19号地块,由于当初拿地时承诺全部自持租赁,无法销售回款,导致回收周期极长,退地成为解脱之选。
03
PART
政府与开发商的“双赢”局?
在这场退地潮中,看似开发商是主动的一方,但实际上,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政府而言,退地并非简单的“退货退款”,而是一次重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的机会。
一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当前市场情况调整地块规划,增加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出让金收入。
如北京海淀区的那块“回炉”地块,重新挂牌后价格几乎翻倍,最终由保利和北京建工联合体以89.01亿元竞得,溢价率3.5%。
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退地机制,鼓励开发商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参与土地竞拍,从而保持土地市场的活跃度。
例如,广州创新的“地票”制度,允许开发商以退地补偿的等值应付票据,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内购买新地块,实质上是一种“换地”而非“退钱”的策略。
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游戏,背后也隐藏着风险。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他们往往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开发商可以退地止损,但购房者却难以从高位站岗的房价中解脱。
那些曾经冲着“画饼”冲进来的购房者,面对的是配套不足、房价下跌的现实,只能默默承受损失。
04
PART
土地财政保卫战
更深层次地看,退地潮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面临的土地财政压力。
这两年来,土拍市场一直是央企和国企在唱主角,但随着国企开发商的财务压力增大,利润下滑,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2023年,22个集中供地的城市中,只有福州提前完成了年度土拍收入目标,完成率在80%以上的也仅有3个城市,而完成度50%以上的城市不到总数的一半。
长沙、广州、南京、成都、郑州等省会城市的卖地金额,甚至不到去年的一半。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22.9%,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城市。
如杭州,虽然曾一度高达140%,但近年来也经历了急剧下降,去年降至77.5%,今年前11个月的土拍完成度更是只有57%。
面对土地财政的严峻形势,各地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通过退地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加大推地力度,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土地出让回笼资金。
11月底以来,一线城市率先吹响号角,地王频现:
上海保利发展以33亿元夺得浦东唐镇板块单价“地王”;
北京中海地产以153.32亿元总价竞得朝阳组团地块,成为新的“总价地王”;
深圳华润置地&中海地产联合体以总价185.12亿元,拿下后海金融总部基地地块,刷新了近十年深圳涉宅地块的成交总价……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市场对于地王的反应却显得平淡,没有了过去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次的地王潮,或许不是牛市的前奏,而是城市拼命“回血”的冲刺。
土地财政,这个曾经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在逐渐回归理性,成为城市收入的一个正常科目,而不再是疯狂和投机的代名词。
05
PART
中产阶级的泡沫与警示
退地潮和地王频现的背后,还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中产阶级的泡沫风险。
在美国,有“乡下人的悲歌”,讲述了底层人民的困境;在日本,有“中流阶层的崩溃”,揭示了中产阶级面临的危机。
在中国,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中产阶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房价的高企让许多中产阶级家庭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房价下跌,他们的资产就会大幅缩水,甚至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氛围也助长了中产阶级的泡沫,许多人将房产视为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径,盲目投资,忽略了市场风险和自身财务状况。
退地潮的兴起,无疑给中产阶级敲响了警钟。
它提醒我们,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投资需谨慎,不能盲目跟风。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防止市场过热和泡沫的产生,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结语:
在这场退地潮和地王潮的交织中,楼市的未来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于开发商而言,退地或许是一种止损的策略,但更应注重长远规划,提高项目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更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需求进行购房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在楼市的风云变幻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