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交完“猫税”,国内社交平台的海外用户已经开始筹备“过大年”,不得不说,“老外”入乡随俗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01
老外过大年1月中旬,受到TikTok封禁的影响,被称为 “TikTok 难民” 的社媒用户大量涌入中国社交平台,短短数日,小红书变身“国际书”,迎来了来自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网友。
从最初的起中国名字、交“猫税”、礼貌试探社交习惯,到临近春节前,跟着社交平台上的教程学写春联、包饺子、封红包、等春晚,外国用户在这个蛇年,真切地体验了一把沉浸式过春节。
而好客的中国网友绝不会让客人们“自嗨”,用各种非遗技艺和中式美学待客的中国博主,拿出了高质量的文化互动,震惊了一批又一批的“赛博难民”。
02
线下到线上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大多来自海外华人。唐人街街头的舞龙舞狮、花车巡游等民俗活动从不缺席,春节的各类民俗也已走入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春节更是作为法定假日出现的。
2024 年 12 月 4 日,“春节 ——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春节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
“非遗”背书让春节更具热度,而社交平台上跨文化的共庆,则给了网友一个又一个的新惊喜。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外国网友渴望了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而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这些都能极大满足外国用户的好奇心,这使得春节相关内容的传播潜力巨大。
从平台特点来说,社交媒体以图文、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形式,生动直观,适合展示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用户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春节期间家里的布置,用短视频记录家人采买年货的热闹场景,这种真实、鲜活的内容更容易引发外国用户的共鸣。
良好的互动性让跨文化交流的网友之间可以随时提问和反馈,促进了双方对于春节文化的共享和理解,一来一往间,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
03
“国际年”有别样风采第一批外国网友过中国年,是春节文化在全球传播的生动体现。而不满足于赛博过年的行动派,已经开始做攻略了。
某平台数据显示,近期有大量海外用户搜索中国旅游相关信息。反应迅速的各地文旅纷纷发布英文宣传帖、英文宣传片展示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把这里变成“China Travel”实用指南。
哈尔滨文旅发布全英文宣传片,展示冰城独特的冰雕和雪景,震撼了不少美国网友,评论区满是 “amazing” 的赞叹,成功吸引外国网友关注并询问游玩攻略 ;
广东文旅用英文向外国网友热情喊话,还在评论区积极互动,打消外国网友对 “广东人吃福建人” 梗的顾虑;
四川文旅则搬出大熊猫这一 “顶流”,称四川人英文流利,交流毫无障碍,还教外国网友本地词汇 “巴适”;
山东文旅也迅速上线双语宣传视频,诚挚邀请外国网友来山东赏景、品美食、体验中国文化 。
借助多元传播渠道,互联网让世界成为“地球村”,春节文化也得以更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
就在今年,我们一起见证春节升级“国际年”。
校对 | 张彦君主编推荐
芬妮
新春快乐[墨镜]祝愿大家新年吉祥如意,蛇年发大财[点赞]
九音离
包饺子,蒸馒头,只能代表北方人,我们南方人过年从来不包饺子,蒸馒头。
阙阙阙的一切
对完账,最受伤的估计是那些所谓的“奢侈品”。所谓“奢侈品”,表面的逻辑是我有你没有,底层的逻辑是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得出来,其他人做不出来。一个农村小作坊都做得出来的东西你贴个牌就敢卖天价,不是智商税是什么?
伟Ye颓废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让外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的风土人情让他们深深为之着迷,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入乡随俗,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Rammy
国家强大了,文化就高大上了
女焉小青
外国网友入乡随俗过春节,速度惊人!春节成非遗后更火,各地文旅借势宣传。但想知道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怎样能让春节文化在海外传播得更深入、更持久呢?[???][???]
望舒养猫咪
华夏古韵绵延长,岁月沉香映八方。风华绝代耀万邦,中华大地焕新裳。龙腾云海绘春光,蛇舞风华迎曦光。举世瞩目心驰往,文明璀璨耀华芳。
一曲日
祝所有的外国友人春节快乐![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