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3500万人民币:中国金属风暴射速惊人,高成本是最大瓶颈?

無極 2025-04-01 10:57:19

近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科研团队已经成功研发了一款射速达到每管每分钟45万发的超级“金属风暴”系统,并声称性能已经超过西方同类设备10倍以上。从纯粹的射速角度而言,它几乎已经足够颠覆认知。但从性价比的角度上来说,它每分钟估计就可以消耗掉3500万元人民币的弹药,不禁让人怀疑战场上的实际效费比。

▲中国每分钟45万发的金属风暴系统,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公开资料,这款武器为中国北方大学的盧旭涛副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所研发,目前只是一款试验性的武器系统,并未列装部队,也并未被大规模采购。这款武器的概念来源于澳大利亚武器发明家迈克·奥德怀尔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提出的“金属风暴”概念。当时澳大利亚的Metal Storm(金属风暴)公司研发了一款由36个枪管组成的特种原型枪,射速高达每分钟100万发,核心技术是叠装弹药。

简单来说,其原理就是把大量的弹药首尾相接装填在同一个枪管里,然后通过电子触发的方式逐一进行发射。外媒报道,早在2006年时,中国就曾提出以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该技术,但被发明者奥德怀尔拒绝。中国的报价引来了美国的兴趣,最终美国国防部决定与奥德怀尔合作,后者欣然同意。但因为技术和成本等各方面的因素,“金属风暴”系统也并未达到实用化和量产,最终后续的研发项目在2012年时被完全终止。但其技术被“丐化”后移植到了其他系统上,“密集阵”就有它的影子。

▲澳大利亚“金属风暴”,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中国没有成功通过金钱买到这项技术,但显然并没有就此放弃。如今,我国自研的45万发的中国版“金属风暴”就是最好的例证。和当年的原版“金属风暴”一样,两者都是原型级别的产品,距离真正的实用和量产型号还有很大的区别。但毫无疑问相比于当时的产品,中国“金属风暴”的性能获得了大幅度飞跃,完全可用“超级”加以修饰。当年澳大利亚以36个枪管实现每分钟100万发,但中国可是只用了1个枪管就实现每分钟45万发的超高射速。由于技术类产品不能简单做数学计算,所以根据新闻报道里的“超过西方设备10倍以上”说法,那么按照现有图片中的16管配置,中国这款产品应该能达到每分钟1000万发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程度的射速,意味着它有非传统的用途。比如高射速武器中以近防炮最有代表性,但根据公开数据,美国的“密集阵”系统最高射速也只不过是每分钟4500发。中国的1130近防炮被称之为“万发炮”,最快射速为大约每分钟1.1万发,另外俄罗斯的AK-630估计可达到每分钟4000到5000发。

▲1130近防炮,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它们的射速在现代战场实战中就已经够用了,可见每分钟1000万发,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前的实战需求。“效费比太低”、“高昂成本不划算”等等的评价,也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样的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如来简单的算一笔账:澳大利亚原版的“金属风暴”系统使用9毫米弹药,按照每一发军用级弹药的市场价格通常为0.5美元左右计算,也就是人民币3.5元。由于中国未公布这款系统的具体口径,所以我们不妨也拿9毫米弹药来粗略计算。按照每分钟1000万发,即光是每分钟的弹药消耗就要在3500万人民币以上,这还没有计算系统的制造、维护费用。在如此高的射速下,枪管也根本支撑不了太久。

就算是未来实用以后,其量产系统对射速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估计使用成本也不会低于每分钟3000万人民币,这个价格确实高的吓人。类比一下,相当于1分钟就打出去了一架“彩虹”9无人机的价格。

▲中国“金属风暴”系统部署想象图,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高昂的成本才是国产“金属风暴”系统实用化的最大瓶颈,是买得起但用不起的典型。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款武器仅仅处于测试阶段,甚至可以说更多是为了展示中国在类似系统方面的技术突破,可能本身就没有想要用于大规模的量产。

它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可能就是继续拓展了奥德怀尔的原始构想,让他所设想的武器系统在性能上又更上了一层楼。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后续系统可以不用每分钟1000万发这么快,就每分钟45万发就行,它足以可以用来拦截高超声速导弹。从性能上来说,这一说法有理论基础,但从实用角度上来说似乎也难以成为现实。

▲中国“金属风暴”系统测试,图片来源:网络

毕竟就算是每分钟45万发的射速,也基本意味着这款武器系统告别了军舰。不然上万吨的大型驱逐舰,即使专门为其规划弹药舱,也很难支撑不了这种武器长时间弹药消耗。如果对方以“饱和式”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进行打击,仅凭它是很难拦截的。如果将其部署在地面上,作为要地防空和末端防空的关键设备之一,巨大的弹药消耗问题还是很难被解决。除非大型基地可以给它提供以“亿”为单位的弹药量,否则还是很难发挥作用。总而言之,中国这款系统虽然性能强劲,超高的射速足以让它成为全球之冠。但正所谓“成也射速、败也射速”,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弹药消耗量,成为了它走向实用化的最大瓶颈。

0 阅读:43
無極

無極

分享最新的国际资讯和科技趋势,让你了解科技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