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演出,居然只来了9个人,而上海站,竟然在两小时内,400张票就被抢空了,这差距实在是有些大啊。
听到这反转,我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这就是曾经被我们嘲笑的"土味鼻祖"庞麦郎的2025年全国巡演现状。
从门可罗雀到一票难求,这反转比他那首《我的滑板鞋》还魔性!
记得2014年那会儿吗?我刚上大学,宿舍里天天有人怪腔怪调地学:"摩擦摩擦"一唱完整个宿舍就笑翻。每次听到这歌,我和同学们都一脸嫌弃---这也叫音乐?
看到网上那些争着看他演出的网友,我心想真有那么夸张?我好奇翻了翻上海站现场视频。
天!比想象中疯狂多了。有粉丝为了插队签名,花50块贿赂别人却被拒:"50就想见庞麦郎?门儿都没有!"一女粉看到他时当场泪崩说他像"久未见面的老朋友"。
这反差也太大了吧?那个唱跑调被全网群嘲的人,怎么突然成了被追捧的对象?
2014年,庞麦郎居然突然霸屏了各大平台。B站的鬼畜区UP主们,轻松愉快地把他的视频剪得天花乱坠,而且还做了他很多表情包素材。
老实说那时我也是嘲笑大军一员。我们笑他五音不全、土得掉渣的穿着。
大学食堂里,只要有人突然来一句"我的滑板鞋------",整桌人立马就爆笑起来。其实那时候我们都忘了,屏幕那头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可到了2025年,风向猝不及防地变了!
现在的95后、00后不再嘲笑庞麦郎,而且反而将他视为"抽象文化"的代表甚至会跨城去观看他的演出。
一位上海90后观众说:"他的每场演出都是普通人日常生活里的例外事件,让我从两点一线的NPC生活中跳脱出来。"
一位00后设计师认为:"他的歌拓宽了音乐边界,允许更多元形式存在,这恰是主流音乐缺失的品质。"
啊?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庞麦郎吗?
这种态度大转变背后藏着什么?
真诚在这个时代越来越稀缺前天刷到个00后感慨:"一个把所有不完美和真实都摊开给你看的歌手,比那些精心包装的完美偶像稀有一万倍。"
庞麦郎完全没有遮掩自己,一直保持着那样的模样------唱歌跑调的时候,依然专心致志地去演唱;一首曲子唱完,还带着好像换了好几身衣裳那样的热情。
说真的你能坚持一件被全网嘲笑的事十年吗?我不行。
庞麦郎做到了,而且在被嘲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里,他居然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音乐梦想。他的那幅签名照之上,至今仍然写着"时尚时尚最时尚"。
一位上海粉丝感慨:"当你被全世界嘲笑,还能继续唱下去,这需要多大勇气?"这种坚持,对压力倍增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精神支柱。
这不只是庞麦郎的故事想想当年我们嘲笑《我的滑板鞋》的样子再看现在年轻人追捧庞麦郎的热情,忍不住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太草率地将他定义为"笑话",而错过了他身上那些闪光特质?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对于过度追求完美这一意义,正被重新进行审视。
奇怪的是,身边很多曾嘲笑庞麦郎的80后、90后现在也开始为他说话了。"其实他写的词不差","他的坚持很打动人","他不专业,但很真实"。
也许庞麦郎真如吴克群所说:"他写的词超过很多人,甚至是他自己的想象,我都能看到很多隐喻。"
曾被嗤笑的乡土文化,如今转化为最为真切的文化呈现形式。
如今这种文化反转,让我不禁思考:到底是我们错了,还是这个时代变了?
也许两者都有。时代在变,人在变审美也在变。十年足以让一个笑柄变成偶像,也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你呢?是曾经嘲笑过庞麦郎的一员,还是现在追捧他的粉丝?这种变化代表着什么?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PS:十年前庞麦郎唱过:"我的滑板鞋,时间会给我答案。"现在,时间确实给了他答案,也给了我们答案只是这答案,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