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应该都听过诺贝尔和平奖,该奖项的明确宗旨就是,要颁发给那些为世界和平、友谊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相信这样的评判宗旨任何人都会心悦诚服,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诺奖不仅变味了,还散发出阵阵恶臭。
毫不避讳地说,如今的诺奖,早就沦为了西方国家操控政治的工具。一部分获奖者不仅没为和平做出过什么贡献,反而是挑起纷争和矛盾,破坏世界和区域和平的幕后元凶。
一、奥巴马获奖
2015年的时候,诺奖组委会发生了一件大事,主席亚格兰德被撤销了职务,因为他在位期间,把诺奖颁给了很多名不副实的人物。2009年他刚上任的时候就做了一件荒唐事,那时美国刚换届,奥巴马的总统之位才坐了9个月。而此时的美国正深陷海外战场,丑闻满天飞。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竟然把诺奖颁给了奥巴马,除了谄媚巴结,实在让人想不出别的理由。消息出来后很多人都大吃一惊,这简直像闹着玩。这次授奖也打了奥巴马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此前并没有给他通气。
挪威组委会的这次举动,直接把奥巴马架到了火上。一个退休教授表示,我实在想不到他是凭借什么获得诺奖的,他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紧接着,各种猜测之声就出来了,有人说因为奥巴马的“明星影响力”,有人说因为他是黑皮肤。还有人说,可能是他发表过一篇关于世界无核化的演讲。也许,最“有力”的解释是,奥巴马在很多场合都表示了自己的反战立场。
支持者在拼命为他获奖找理由,大部分普通人则陷入了巨大的质疑中,由此可见,诺奖的公信力早已丧失殆尽。该得到人没入围,获奖者中却充斥着大量名不副实的伪君子。
比如为印度独立与和平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甘地,连续五次被提名,最后都被组委会选择性忽视了。因此,这位组委会负责人也背上了“马屁精”的骂名,最后只能狼狈下台。
奥巴马获奖究竟有多名不副实呢?我们可以用几点事实来说明。卸任时有人对他的政治履历做了一个总结,他是历届总统中发动战争时间最长的一个。
奥巴马先后连任过两届,在他的任期里美国从未停止过对外用兵。也许从出兵数量上看可能比前任小布什少,但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却不相上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布什一朝是靠数量取胜,到了奥巴马的时候,美军的装备已经大大升级,武器的杀伤力成倍增加,一个装备精良的士兵,可以抵得上以前的几十个人。奥巴马在位时的一个顾问透露,他打仗很喜欢搞偷袭和空袭,就是要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而在对外形象上,奥巴马却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在媒体的描述中,他总是那个被迫应战的人。事实上,很多战争都是他一手推动或者默许的,这与其他战争制造者并没什么本质不同。
而且,每次侵略其他国家,美国都特别喜欢使用“恐怖分子”这个理由,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只要进入了美国的攻击范围,那里一定得出现恐怖分子,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有名”。但每次空袭过后,倒在血泊中的都是大量无辜贫平民。保守估计,奥巴马在任期间被卷入战争的人不会少于1000万。
如果说奥巴马有什么长处,作秀一定其中之一。领取和平奖时他发表了一场非常冠冕堂皇的演讲,他表示,战争虽然很愚蠢,但有时候却是一种必要手段。一个和平奖获得者,竟然在台上大谈战争的合理性,实在有些滑稽。
当然,奥巴马心口不一的证据还有很多。2011年的时候,他明确表示会在年底前撤回最后一个驻守在伊拉克的士兵。但3年后,他又公开宣布,会再次排遣士兵前往伊拉克战场。很快,他的命令就生效了。
这样反复横跳、自相矛盾的做法完全是在打自己的,但奥巴马显然乐此不疲,因为在阿富汗的战场上,他的这套表演也上演过无数次。
一个曾经在奥巴马朝任职的白宫官员表示,奥巴马一直在走钢丝,在战争和其他领域寻找平衡。因为每次战争都意味着所有社会行业以及国家重心,都要为战争服务。但他的做法不是停止战争,而是尽力让战争与这些要素并存。
四、戈尔巴乔夫
在诺奖的历史上,名不副实、滥竽充数的获奖者实在不少,除了前面几个外,另一些人也完全不符合和平奖的宗旨,戈尔巴乔夫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感触最深,无论民众对他的态度是褒还是贬,都很难将他和平奖联系起来。毕竟在他的任期内,一个国家四分五裂,无数人流离失所,完全与和平背道而驰。
据说戈尔巴乔夫知道自己获奖后非常高兴,甚至到了得意忘形的地步。他每天都在办公室里朗读西方媒体对他的赞美之词,对桌上国内的加急文件却一眼不瞧。
那么,真实的戈尔巴乔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那段历史,他要负多大的责任?在俄罗斯和西方的评价中,戈尔巴乔夫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评价完全是两极分化。
他出生于一个小村庄,因为时局原因做了很长时间农民。50年代他终于等到机会进入了大学,2年后就入了党。毕业后他回到老家,担任过不少重要职务。
1971年他被选为中央委员,称得上是未来可期。进入80年代后,戈尔巴乔夫的地位迅速飞升,很快就成为了国家的二号人物,一时间权力和荣誉集于一身。
1985年,前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去世,他顺利继任,坐上了苏联的头号交椅。正式掌管国家政权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国家改造计划。
他的改革措施在民间的呼声不高,但却得到了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比如他提出的“民主化”“新思维”等响亮的口号,背后正暗合了某些国家的意图。
有人说,戈尔巴乔夫前半生之所以飞黄腾达,是因为得到了很多重要人物的提拔,比如勃列日涅夫,他能顺利进入莫斯科,就是勃列日涅夫出的力。而另一名重要官员安德罗波夫也对他寄予厚望,暗中提供了很多帮助。
后来戈尔巴乔夫也提起过这几段关系,他表示,安德罗波夫之所以看中他,除了觉得他很有从政的潜质外,还因为两人都有改革倾向,算得上是同道中人。
但他后来的做法显然没有顾念这些人的知遇之恩,1988年,他明确提出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同时给予东欧国家更多的自主权,几乎完全收回了苏联对这些的国家的影响,放任自流。
1989年,他成功当选了苏联总统,也正是因为他,这个超级大国的历史最终停留在了1991年。这一时期苏联内部陷入了巨大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完全成了一个色厉内荏的空架子,不需要西方国家动手,自己就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了。
1990年,苏联生命进入倒计时,人民生活失序,整个苏联乃至东欧都笼罩在沉重的阴云中。而亲手葬送它的戈尔巴乔夫,却在此刻得到了和平奖,这样滑稽的对比实在令人感到无比荒谬。
国家分裂后,背负骂名的戈尔巴乔夫为避风头,选择了退出政坛,开始搞起了文学活动,还经常出席一些社会活动,身份一变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权力欲,1996年俄罗斯总统竞选,戈尔巴乔夫也报了名,但他的露面招来了激烈的批评,只有不到1%的选民给他投票。这次狼狈的复出,最终让他打消了重回政坛的念头。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评价戈尔巴乔夫,那一定是现在的俄罗斯人。在他们的眼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国家完全失控,社会发展倒退了十几年,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这样“自由”的代价太沉重,更何况承受它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番话已经一针见血指出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本质,他这样取悦西方,牺牲本民族利益的行为,哪一点都与和平不沾边。他之所以获奖,无非是给某些国家的称霸扫清了障碍,他当然是功臣,只不过不是人民的功臣。
时至今日,诺贝尔和平奖的公信力早已丧失殆尽,世界的评价体系也早已不止西方那套,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才是评判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 欧洲人给奥巴马设下陷阱?
界面新闻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巴马怎么成了史上最“好战”的美国总统?
内蒙古新闻网 诺贝尔和平奖沦为西方政治工具的若干案例
新浪新闻 戈尔巴乔夫,充满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