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一次谈到蒋介石:“抗战八年,蒋委员长一直在山上养精蓄锐。现在果实成熟了,他就想下山摘桃子了。能不能摘,取决于这颗桃子是谁种的,肥是谁施的。人民种下的庄稼,蒋委员长要是手伸得太长,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管。”
近年来,关于八年抗战胜利一直有一些质疑声,有些人不怀好意,宣扬抗战胜利全靠蒋介石的谋略,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种行为背后是否包藏祸心。
那么有人说抗战胜利全靠蒋介石的雄才伟略,事实真的如此吗?蒋介石是否能够称得上“雄伟”二字呢?
“蒋雄伟“称号的由来就拿最抗战胜利这一事来说,经过不少人士不懈余力地“宣扬”,“胜利全靠蒋介石”这一说法在国内传播极为广泛,不少人未加查证,便听信了这一谣言。
众所周知,蒋介石有着很多外号,但皆有其出处,然而到了本世纪初期,蒋介石却凭空多出了一个“蒋雄伟”的新外号,其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说起这个新外号的由来,还要从2008年谈起。当时,有人在论坛鼓吹“8.13淞沪会战“是由蒋介石主动发起的,并大肆宣扬此战的非凡意义,甚至称蒋介石此举力挽狂澜地扭转了日军全面侵华的主攻方向,并拖延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雄才伟略称得上”雄伟“二字。自此,蒋介石便多了一个”蒋雄伟“的称号,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在全面抗战期间,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也确实在部分战役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点不可磨灭,也不会有人否认。但无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细节处分析,蒋介石离“雄伟”二字怕是相差甚远。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弹药自给率严重不足先来看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表面看似光鲜,但如果从具体数据来看,这十年反倒是中国与世界拉开更大差距的十年,尤其是弹药年产量直接后退,导致国内弹药自给率严重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将国内的奉天兵工厂拱手让人,导致国内弹药产量严重下降。到了1936年,每年能够生产的弹药也只不过是4 亿发子弹,335万发山野炮弹,77.4万发82迫击炮弹,545万枚手榴弹。
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工兵厂生产原料供应不到位,国内弹药产量再一次下降,截止到 1938年12月末这段时间中,生产的子弹数量只有2.9亿发,各式炮弹数量总计5.5万发,手榴弹数量168万枚。单看这个数字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但如果结合国民党军在全面抗战期间弹药的年消耗量来看,便知道当时的境况有多“凄惨”。
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显示,接近一年半的时间中,国民党军损耗的弹药数量仅子弹便有7.2亿发,此外还有346万发炮弹、730万枚手榴弹等等。弹药产量严重跟不上军队消耗,除了依赖之前微薄的库存外,便只能无奈地寻求外国弹药进口。
要知道,弹药可以说是战争时期军队至关重要的“命门”。一直依赖西方列强进口的弹药,无疑是将自己的“命门”亲自送到他人手中,必然会长期受制于人。然而蒋介石不仅没有在意识到国内弹药产量不足的第一时间,便新建兵工厂并组织工兵厂内迁,反而“天真“地寄希望于列强能够“调停”战争。
当希望在现实面前变得支离破碎后,国民政府才幡然醒悟,开始仓促组织兵工厂内迁,并着手在后方新建兵工厂,但由于政策的严重延误,导致很多机器设备在内迁过程中严重受损,国内弹药产量也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无法得到迅速提高,与战前数据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更加令人费解的是,经过新建以及整合兵工厂后,国民党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弹药产量不升反降。而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1945年美国向中国国内输入大量军火,从而让国民政府生出了侥幸心理,并产生惫懒情绪,大大降低了自制弹药的积极性。
八路军深谙弹药自给的重要性反观敌后根据地,在资源、财力乃至技术都远不如国统区,甚至弹药储备几近于无的情况下,除了尽可能地通过作战来缴获武器,还将建立军火工厂列为当时的紧急任务。显然,八路军方面深谙弹药自给的重要性,而且未雨绸缪,为长期战争做打算,早早地就将在敌后发展兵工事业提上日程。
即使当时用于弹药生产的重要机器设备几乎损失殆尽,但八路军依旧没有放弃组建兵工厂,并广泛吸收国内外知识分子以及爱国人士,一步一个脚印的硬生生“从无到有“,将兵工厂建了起来。此后,各地兵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陆续建设起来,即使在后期敌后战场形势严重恶化的情况下,依旧想方设法地坚持生产。
据相关统计,在1942年至1943年的这段时间中,即使外部条件极度艰辛,八路军兵工厂依旧生产了足足有77847发掷弹筒弹,40456枚手榴弹,并复装了89万发子弹,避免前线辛苦作战的将士断掉最所需的弹药供给。
而在情况好转之后,弹药产量不仅迅速恢复,还实现了快速增长,在1944年8月后基本可以保证40%左右的弹药自给率,这在当时资源不足且技术滞后的情况下极为难得。
两相对比,国民政府与八路军在弹药生产方面的决策可谓立见高下。相信即使不懂军事的孩童都知晓“求人不如求己“这一真理,而被萨苏大肆吹捧的”蒋雄伟“,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却能在明知弹药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儿戏的举动,属实让人瞠目结舌。
由此可见,蒋介石在战略长远眼光方面有多么一言难尽,即使不谈战役指挥方面的决策,仅从弹药生产上所作出的决断来看,都实在称不上“雄伟“二字。
美国罗斯福也曾经这样评价八年抗战:“中国抗战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住了日军上百万的兵力,为其他战区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诚然,从这个数据推算,国民党军共牵制日军十万,八路军及新四军牵制日军数量是国民党部队两倍以上,这么明显的数据对比,为什么还要狡辩?
客观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份功劳拿出来比较,人民种下的果实,最终当然由人民来享受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