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骑摩托车到的第五个国家,一路都在感受和感悟。
照片是在立陶宛的十字架山,说起来是山,实则就是个土丘。毕竟立陶宛的最高峰是奥克斯图加斯山,海拔294米。
但不要小瞧这个土丘,这里竖立着超过200,000个十字架(立陶宛现在总共287万人)!区别于教堂旁边的墓地,这里的十字架几乎都刻着精致的耶稣受难像、人像、国旗和故事,立陶宛的战争和历史被不同程度的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更要知道,这里是先有了成规模的十字架,近些年才修建的教堂。
1、立陶宛的历史和爱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立陶宛在哪,所以顺手放了张地图,再科普下历史:
立陶宛也是文明古国,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86年和波兰结成联盟成为欧洲领土最大的国家,1569年与波兰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这几个世纪是立陶宛最牛逼哄哄的几百年,但霸主的历史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后就开始悲剧了。1795年被普奥俄三国瓜分而亡国,直到一战结束,1918年才又短暂独立。结果1940年就被苏军占领,1941年又被德军占领,至1944年重新被苏军占领后加入苏联,最后到1991年才又重新独立。
几百年的霸权后,经历了几百年不断易主,一个民族的封闭性被打破,也造就了立陶宛在信仰、文化、艺术上的忍受和包容。一个国家的历史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史,在外因的土壤上诞生出内外因结合的性格。对于民族性格的探索要自上而下,政治和信仰的历史探索自然首当其冲。有些人来到这个地方看见了无数十字架,觉得壮观,走了;再者知道立陶宛是个天主教国家,以为知道的很多了。
其实你还可以知道的更多一点。
立陶宛的确是个不为人知的东欧小国,但我因为一个故事很早就记住了这个国家,并下决心来这里。立陶宛是第一个向苏联老大哥要求独立的国家。老大哥自然不同意,派了50万苏军开着坦克浩浩荡荡的干了过来(立陶宛总共才200万人)。
可让老大哥万万没想到,挡在他们前面的,却是超过一百万的立陶宛人民——其中有很多老人和孩子,他们手捧着蜡烛、鲜花、耶稣像……当然立陶宛最终独立的背后也少不了美国施加的压力,但请想象全部的人民宁死也要独立,不是选择锅碗瓢盆或小米步枪的力量,而是全部选择用爱的力量,这是当时完全击中我内心的。看抗日神剧长大的我,无法想象他们如何做的这种决定,因此牢牢记住了立陶宛这个国家。
在十字架山下,和一个当地人不知怎么的聊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他说不用想象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会不会更好,他也不是好的政府,因为他们都相信武力而不相信爱。大陆当时扬言武力收复台湾,台湾喊着反攻大陆,你看,他们都很坏。
他还在讲立陶宛现在有多少个政党,我的脑袋却飞快的转着刚才的问题,他判断政府好坏,依据的不是经济、文化、政治发展,而是爱。他看着愣神的我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很快,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越来越像美国了,但在人权上,你们还没有睡醒呢。我问他什么是人权?他说是爱。
一下想到了墨子说的兼爱、非攻、尚贤,所有伟大的思想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到出处,可惜中国人从来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他们被上了发条,才没有时间懂。那些信仰耶稣的西方人延续的活了两千年,而有三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大多只活一辈子,可怜,可叹。
2、十字架山的故事和爱
绕这么远,你也该猜到这个十字架山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了吧。
「在立陶宛不断易主的过程中,由于亲人的尸骨无存,人们只能象征性地在这座山上树立一座十字架,以奠故去的亡魂。而当苏联再次占领立陶宛时,苏维埃士兵曾多次捣毁十字架山,试图将无神论的先进思想带入这片土地。每一次,都是立陶宛居民趁着夜色朦胧,躲过士兵的视线和铁丝网的阻拦,自发地将十字架重新插在山上,这才使这片山头得以保留住它现在的模样」。
网上很多攻略上写着「西欧最可怕的景点」,他们看到十字架就想到尸体,冠以「毛骨悚然」等形容词,不断讲到风从几十万十字架间吹过,整座山都在沙沙作响。人类真是又智慧又愚蠢,他们能看到听到感到世间万物,却唯独看不到爱了。
还有立于首都山上的一座三十字架雕塑,这些景点都体现着立陶宛这个国家的天主教信仰。而十字架山更是西欧的朝圣圣地,规模之大,文化艺术价值之高,可谓神迹。
神是看不见的,所以人间需要神迹,内心突然升起的震撼和感动,会让人觉得神真的在。基督教圣经《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句话很容易想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两者虽不是同一种道,但都是看不见的东西,关于规律和真理。
最浅薄的无神论者最爱用「神是看不见,就是不存在的」嘲笑信仰神的人,他们还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了。人是无比伟大的,但同时是无比渺小的,因为对这个世界我们还只是窥见一斑。当我真的置身于十字架山,真的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百花大教堂下,我的眼泪无法抑制的流。虽然我没有信仰,我只是个文化穆斯林,但我不得不相信了神的存在。
「那些神迹不过都是人造的」,浅薄的无神论者仍言之凿凿。他们自以为读几页圣经也能编得下去,自以为学几年雕塑也能雕出圣母怜子像,自以为学几年美术也能画个穹顶出来。这种浅薄的无神论太自大了,他们看见人的伟大却不承认人的渺小,他们不自量力的相信自己。他们无法理解立陶宛的人民或者十字架山,他们不会那般的爱神、爱国、爱亲人,相比之下他们更爱自己。
说到底,他们不止看不见神,他们连爱都不愿意看见。
3、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神
很多来到十字架山的欧洲人也是无神论,就像很多跋山涉水跑去拉萨的人也是无神论一样,他们凑什么热闹呢?
其实在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之前,那时的旅行还不叫旅游,交通工具顶多靠动物和船,人们只能像我现在这般去长途跋涉。要冒生命危险,享乐的味道自然很淡,集中在三个目的:朝圣>经商>游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西藏?放在人类的活动历史里就相对容易理解了。但他们没信仰为什么去朝圣?想必去过布达拉宫的那些人也说不清楚,最后只粗略解释成雪山壮美(如果他们能说清楚,就用不着吃高反那份苦了)。
那该如何解释呢?再跟我的思路跑一遍:
就像男女一样,万物天生都是分裂为正反和阴阳的。善恶相对、强弱相对、智愚相对,但这些相对的属性并不是分裂在不同的人,它们总是相对的集合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有时善也有时恶,有些地方强也有些地方弱,有些方面大智也有些方面大愚,不是吗?人是必然不完美的,我们不可能彻底消灭其中一面,所以人天生都是分裂的,欲望的,痛苦的。
这在帕斯卡的书上说的更加透彻。
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是自然科学诞生,人类终于发现了哲学以外真正的理性。但连无神论也不能否认,自己很多是感性的,这种感性不能被理性操控,感性更像一个填不满的空洞,让他们陷入巨大的疯狂、焦虑、抑郁。我们总爱形容一个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可见感性或理性对人的重要,它们影响着一个人最后决定表现出的行为。
正是感性和理性的分裂,那个空洞的存在,让人类一直在寻找神。人类意识得到自己不同于天地的强大理性,却终究摆脱不了相同于牲畜的弱小感性。人类不得不一直在寻找神。所以我们在感受到空洞存在的时候,去圣地朝圣,去西藏去拉萨。可理性又让人类把自己当神,他们终究怀疑,痛苦,却仍旧在寻找。
我们对这个世界和宇宙所知还太少,我们一直在寻找,创始之神,自然之神,数学之神,爱之神。神究竟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生活质量更好就更幸福吗,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把钱看作神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都是被判了死缓的人。如水来,如风逝,尘世之喜乐伤悲之事,死后不会再有,有也会大不同。如果你只想看一篇游记,看些美图,大可去攻略网站看个够。如果你跟着我的文章走,不如多转几次脑子,可能躺在床上就看到了神。
我们需要神,除了承认我们的弱小,更因为现在的我们需要爱。我们最终怀疑的不是神,而是不再相信他人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