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唐之际诗人。王绩出身于官宦世家,是著名大儒王通之弟。他不乐为官,一生三仕三隐,最终辞官归家,隐居于故乡东皋山下。他一生性情旷达,嗜酒如命,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这首《野望》历来被看作是其代表作。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出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登高远望的场景。“皋”是水边地,“东皋”点明地点,东皋是他隐居之地,他的号“东皋子”也是来自这里。“薄暮”交代时间,“望”字点题,“徙倚”则写出了诗人的彷徨与孤独,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山野秋色。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我们通过诗人简洁而生动的描写,既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美丽,也感受到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田园生活画面。牧人赶着牛犊回家,猎人带着猎物归来,这一与人有关的动态场景,与前文自然景色的静态描写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孤独。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相识的人可以交流,只好长啸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伯夷叔齐,这句诗用典与抒情相结合,表达出他的孤独感,抒发了他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摆脱了当时流行的齐梁诗风,语言朴素自然,境界清新高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来看,王绩此诗可谓深得古诗精髓。他选取的意象,无论是薄暮、山树、落晖,还是牧人、猎马,都带有鲜明的自然色彩和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这些意象的组合,又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和谐的山林秋景图。
从情感的表达来看,王绩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将自己的孤独、彷徨、苦闷等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感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沉,既朴素又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从主题内涵上看,《野望》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在面对孤独和迷茫时,选择了长歌一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采薇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王绩现存诗歌约有四五十首,除了《野望》外,其他诗歌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秋夜喜遇王处士》描写了诗人在秋夜与老友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石竹咏》借咏石竹花,表达了诗人对节操的赞颂。《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通过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赠程处士》则刻画了一位品行高洁的隐士形象,尤其是“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几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程处士的敬仰,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王绩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贡献。他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奠基者,对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清新自然,朴素恬淡,对之后的王维、孟浩然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唐朝诗风的转变。他的诗歌语言平易,不事雕琢,注重意境的营造,突破了齐梁诗风的藩篱,这种风格在唐代之后的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王绩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山水、田园、饮酒、交友等方面,为唐代诗歌拓宽了题材。在精神传承方面,王绩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对唐代诗人,尤其是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另外,从诗歌的文体发展角度来说,《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格律严谨,尤其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格律和谐,显示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底。自沈约开始,对诗歌的格律的完善便成为很多诗人的追求,王绩在唐初便创作出如此成熟的五律,是很难得的,他对律诗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