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准则震动安理会,欧洲战略布局遭遇重挫

吴煜宸侃 2025-03-28 13:40:11

联合国安理会3月24日的一场会议,让欧洲多国长达数月的战略谋划瞬间落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在会上为维和行动划下三条铁律——必须获得当事国同意、保持绝对中立、非自卫不得使用武力。这三项原则直接击碎了欧盟试图通过“自愿联盟”介入俄乌冲突的计划,英国与法国主导的30国联合行动被迫搁浅。

历经三年战火,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消耗战。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公开表态,任何欧洲或北约部队进入乌克兰均被视为“宣战行为”,俄军将立即采取军事回应。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虽呼吁国际部队进驻保护,但其背后支持者美欧的疲态日益明显。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冲突已造成超过8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欧洲多国民众对持续军援的抵触情绪持续上升。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试图斡旋停火,但其“以土地换和平”的提案遭乌克兰强烈反对。欧洲智库“国际危机小组”分析指出,美俄近期频繁的外交接触显示,双方正寻求绕过乌克兰直接达成利益妥协。

英国与法国主导的“自愿联盟”原计划以“人道援助”名义向乌克兰派遣部队,却在安理会遭遇中国维和准则的精准狙击。耿爽强调:“维和行动绝不能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这一表态获得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代表支持。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中国用规则话语权打破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算计。”

俄罗斯外交部迅速响应,重申只接受符合联合国框架的中立维和力量。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某些国家试图借维和之名行军事干预之实,这与其历史殖民行径如出一辙。”

在多方博弈的夹缝中,中国成为俄乌双方罕见的共同信任对象。乌克兰基础设施部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已参与重建62座受损桥梁、修复1200公里公路;俄罗斯能源部证实,中资企业在俄油气田保持正常运营。这种“建设性中立”立场,使中国成为唯一同时与交战双方保持合作的大国。

中国自1990年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目前仍有2000余名官兵在刚果(金)、南苏丹等7个任务区执行任务。不同于西方部队常携带重型装备,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以基建修复、医疗援助为主,这种非军事化模式更易被冲突各方接受。

耿爽提出的三项原则看似基础,实则直指国际维和体系深层矛盾。2023年法国在马里、2022年英国在阿富汗的维和行动,均因未能保持中立引发争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某些国家将维和部队作为战略投送工具,严重损害联合国公信力。”

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其原计划通过“自愿联盟”在乌西部建立“安全区”,实则欲为北约东扩铺路。中国此时在安理会设定规则,既防止冲突外溢,也为战后秩序重构争取主动权。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烈·科瑟廖夫认为:“中国正在用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重塑全球安全治理格局。”

当下,俄乌前线日均交火次数已从2023年初的200次降至不足50次,和平窗口期正在显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将依据安理会共识推动新一轮斡旋。在这场牵动全球的战略博弈中,中国维和准则不仅为冲突降级提供路径,更预示着国际安全事务话语权的深刻转移。

1 阅读:175
吴煜宸侃

吴煜宸侃

发表独到见解,传递真实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