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曾给后人熬过一碗非常热血的鸡汤:“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谓乱世造英雄,特别是处于乱世这等特殊时期,将军梦无疑是无数男儿的终极梦想。
提到将军,很多人就会想起民国时期的“将军图鉴”,通过大量的民国类电视剧电影书籍,民国将军们总给人一种军衔含金量特别低的感觉。
一支连军装都不齐整,人数不过千的军队,他们老大被被称之为“将军”。一个“气质”流里流气,军校也没有上过,手下军队武器都是“老破旧”的也被人称之为“将军”。似乎,民国时期的将军门槛真心不高!
根据一份后世解密的民国历史资料显示,民国一支人数不过5000余人的步兵师,居然拥有多达十几个少将,两个中将。
甚至当时南京市民常常调侃:上校靠边站,少将算根葱,中将处处有。难道民国时期军衔当真如此“不值钱”吗?
01用军衔换稳定
满清灭亡以后,中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军阀混战,国民政府为了结束军阀混战,一方面通过武力征讨不听话的地方势力,一方面通过金钱、美色、权力等手段去策反、分化各个地方势力。
为了稳住投降的地方军将领,国民政府一手拿大洋,一手拿军衔。可以说,当时特殊的国内战争形势,逼着国民政府不得不暂时性的用“将军”和“大洋”去稳定局势。
毕竟,中国已经因为军阀混战流了太多的血,消耗了太多的国力,更何况在我们身边,还卧着一头贪婪凶狠无耻地饿狼。
据说,西北一地方军首脑,在当时居然还拍电报请求国民政府,给自己仅仅只有12岁的儿子授予上校军衔,为了安抚他,也为了西北的和平与稳定,国民政府居然还同意了,由此可知当时的军衔制度有多乱,多廉价。
02军衔制度改革
军衔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对于国民政府上校不如狗,少将遍地走,中将到处走的这种军衔违和感,特别是和西方国家一对比,国民政府高层就有点脸上烧的慌。
于是国民政府高层多次在各单位军事会议中强调:国军军衔的混乱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你们扪心自问一下,大部分的少将中将们,他们配的上领章上的军衔吗?
看看西方国家,他们的军衔制度就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去进行军衔制度改革。
通过搜集民国军衔制度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在1934年,民国政府针对军队军衔混乱的情况,特别成立铨叙厅。在1935年以后,民国政府铨叙厅开始了对军衔制度进行正规化建设。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国政府军队节节败退,各职能部门管理也是越发混乱,甚至出现多个部门可以随意任命军衔的混乱局面。
再加上因为战争需要,国民政府大力扩编收编部队,这也加剧了“少将满地走”的尴尬。处于抗日战争特殊历史阶段,国民政府为了团结更多的力量,在没有足够大洋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也只能用军衔这等荣誉,去激励军队勇猛作战了。
与此同时,武汉会战失利后,国民政府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重庆,在遥远的大西南,国民政府对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也许还能保持着一定的掌控力。
但对于那些不听话的杂牌军,国民政府的掌控力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杂牌军指挥机构当然不敢随意的任命上将这等“国之重器”,但是对于少将中将的任命却是显得非常随意,特别是少将军衔更是如此。
因为民国时期特殊的“国情”,民国政府对于诸如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很多地方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
实际上,对于诸如保安团这类地方武装,国民政府基本上是管不到的,这也导致了这些地方武装部队,为了所谓的脸面,动不动就拿出不少上校、少将,甚至是中将军衔出来封赏手下。
当然,很多地方武装部队的什么少将,绝大部分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承认,更没有正规的任命文书。
03实授军衔
民国时期的军衔之所以给人一种特别不值钱的感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民国存在“实授军衔”和“虚衔军职”这两种容易给人搞懵了的军衔制度。
一般来说,一个将领的军衔应该由民国政府铨叙厅任命的实授军衔来体现。但因为1935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了严格实授军衔制度,很多将领军衔并不高大上。
这也导致了民国政府一个实授军衔只有少将的将领居然指挥几万甚至十几万部队的“尴尬”,因此,为了面子上好看,也为了指挥军队更加的方便,也为了所谓的长官威严,一帮民国将领们就搞起了虚衔军职的把戏。
比如说,抗日战争的一位国民政府猛将,在铨叙厅的军衔档案里,他只是一个骑兵上校,然而他居然是一个手握15万精锐,指挥6个军的兵团司令官,试问,如果他真的只挂着一个上校军衔,他如何指挥的动这15万人呢?
还有一个案例也非常有趣。民国时期一位将领在士兵们眼中,一直是一个中将军长,实际上在国民政府铨叙厅里,他却是一个上校。
过了几年通过熬资历,他才被铨叙厅授予正式的少将军衔,更有趣的是,这位“中将军长”到死都是少将军衔。而在国民政府这样的“有趣案例”可谓是为数不少。
民国时期军衔的混乱和廉价,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天下大势造成的,一方面自然也是因为国民政府军衔管理上的混乱,以及对地方势力掌控力的不足。
当然,国民政府自上而下的腐败,也是军队军衔不值钱的原因。毕竟,在民国时期,“官爵黑幕”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往深一点思考,也许正是因为民国时期军衔和能力的严重不匹配,这才造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一次次惨败的“难看画面”吧,在抗战初期,甚至还出现了日军半个师团,就可以把国民政府五六个步兵师撵的仓皇败退的“脸红画面”。
没上过战场的将军
上将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