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说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的事。
关于这首歌,最多人认为:刀郎在这首歌里讽刺了四个人,分别是杨坤、那英、高晓松,还有一个是汪峰。因为他们当年最一次音乐评奖的时候接下了梁子。
这歌我倒是听了,关于刀郎和这几个人的过节也略了解一点,汪峰和高晓松我不是很确定,但说歌里的两个动物分别是杨坤和那英,还真的是有点形象。
说到杨坤,其实我很早就见过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经在北京的王府井大饭店的地下驻唱。
杨坤的嗓子本来是非常亮而且高的,他那时候最擅长的就是翻唱张信哲的歌。但是在酒店歌厅驻唱挣钱少,所以杨坤当时每晚开着一辆小奥拓,还要去别的地方串场。
可能是因为唱得太多,杨坤的嗓子就唱劈了,变成了现在的这样,不过,他后来倒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嗓音而一炮而红,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后来很有名的歌手都是在酒吧里唱歌的,比如著名的羽泉组合,他们当时在燕莎商城边上的一个叫“牧马人”的酒吧里唱歌,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美国大使馆那个地方。
这个酒吧后来发生了一次很大的火灾,被烧成了平地,再后来那个地方被美国人看上了,建设了新的美国大使馆,还有女人街什么的。
至于说刀郎的这个歌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他自己都不一定能真正知道。
因为往往随着外人不断地解读,作者其实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也是会有变化的。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时候,每学一篇课文,老师都要求我们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让你分析鲁迅写的孔乙己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写闰土的时候,又是想表达什么,写阿Q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
而这些中心思想,只有老师那里有标准答案。现在想想,这真特么的是一个非常扯淡的事。
我甚至在想,鲁迅先生要是活过来,看到他们给总结的那些中心思想,都能又被再气死过去。
毕竟,评价一个文学或者文艺作品,本来就应该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那么关于刀郎这个歌,我想可能要先澄清几个事实。
首先,有人说刀郎是因为这些年被主流的音乐界打压,尤其是被那英、杨坤、汪峰这些人打压,憋了一肚子气才写出的这些歌。
这个说法是不全对的。因为那英,杨坤那些人可能在评什么奖项,他们作为评委的时候会有点权利,但是要是想把刀郎彻底拍死,他们还差远了。否则,刀郎的这首“罗刹海市”也不会出版了。
而且,刀郎这些年也不是没出过专辑,他甚至从2010年,到2020、2021年就都出过专辑,还办过巡回演唱会,甚至还获得了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这哪里像是一个被打压得喘不上气的歌手呢?
其次,还有人说刀郎这是一首讽刺现实的作品,因为他借用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罗刹海市”,因为蒲松龄的这个故事就是讽刺现实的。
我不知道说这个话的人是不是看过蒲松龄的原作。
原作的故事分两部分:一半是“罗刹”,一半是“海市”。
故事中的书生马骥才貌双全,但因为意外,不幸来到一个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罗刹国,但后来,他又因为机缘巧合,来到了龙宫,娶了龙王的女儿,最妙的是,这个仙女还不粘人,他可以说走就走、既吃软饭又当孝子。
蒲松龄是一边感慨社会黑暗,一边恨自己不能享受特权。于是只好去海市蜃楼里找……
SO,这并不是一个什么批判小说,而更像是一个酸腐文人的意淫作品。
一个真正有批判精神的东西,首先是要对自身有批判意识,其次就是对现实要有批判精神,同时还应该有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该怎么评价蒲松龄本人是另一回事,但他这个故事肯定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至少不是个合格的批判现实的作品。
于是,构建在蒲松龄这个作品上的刀郎的这首歌怎么样,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您要是把这个故事看明白了,对了解这首歌,肯定是有帮助的……
刀郎这首歌之所以这么火,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是旋律比较简单,大量借用了东北二人转和相声里的太平歌词的旋律,让人觉得似曾相似,用现在时髦的话就叫“上头”。
另外,在如今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歌功颂德、连自己孩子死了都要克制情绪的时代里,刀郎居然能有这样敢于骂人的作品问世,也算是给广大比较窝囊的群众做了一个心理按摩。
这一点倒是比蒲松龄的原作里的意淫更有力一点。
可能有些朋友要说了,那你到底对刀郎的作品怎么评价啊?
我想说的是,流行歌曲能流行就是好的,刀郎的歌现在这么流行,据说播放量已经破了纪录了,那就是成功的啊!
至于说艺术价值,您可以看看,这么多年这么多的流行歌曲,有哪几首您还记得的呢?所以这个也不是很重要。
当然了,我也不是贬低流行音乐,因为所谓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相对的。莫扎特的音乐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流行音乐。
一个时代的音乐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几百年之后要是还能剩下来、还能让后世的人传唱的,那就是好作品,那个时候就也变成古典音乐了。
所以,音乐的事,还是让后来的人来评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