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大雨倾盆。近日,多地陆续发布暴雨预警,除了南方强降雨,北方如辽宁、山东等地区雨量甚至列入降雨量榜单前三。
在多变的雨季,我们难免偶尔会这样的经历:猝不及防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个透湿,或是为了赶时间,不顾一切地踏进积水的小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湿了鞋。
你可能会想,夏天淋点雨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天气热,淋雨反而凉爽。这种想法可大错特错!淋雨、涉水之后,如果不及时处理,身体可是会悄悄积累湿气的,长期以往,各种健康问题就可能找上门来。
三伏天里,最忌淋雨在中医看来,与“六淫”邪气中的其他五种(风、寒、暑、燥、火)相比,湿邪是最为难以驱除的。
三伏天时,暑湿最为旺盛,尤其是七八月份的长夏季节,湿邪当令,人体内湿气本就处于较为旺盛的时期。此时体内已有的湿气本就使身体处于应对不暇的状态,若再遭遇外部湿邪(如雨水)侵袭,就更容易引发“湿病”,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乏力倦怠、身体沉重等湿邪阻滞中焦气机的症状,对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沾染湿邪,对脾脏的健康影响尤其之大。在中医五脏理论中,脾负责运化,长夏时节脾气最为虚弱,对湿气的代谢能力减弱。若此时淋雨或涉水,还可能引发暑湿困脾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湿气不仅仅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健康的敌人,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研究支持这一观点。研究表明,淋雨会导致体温下降,特别是在夏天,皮肤突然受凉,会让毛孔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免疫力下降。长期如此,容易导致风湿性关节炎、感冒等疾病。
因此,即便是炎炎夏日,也别小看了淋雨和涉水带来的寒意,大雨过后,记得给自己来个“驱寒小仪式”,让身体暖和起来,远离湿邪侵扰。
淋雨之后,该怎么做才能有效除湿?以下几个步骤,可以帮助你在淋雨或涉水之后更好地保护身体。
一、洗个热水澡,温暖从头开始
淋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回家,换下湿漉漉的衣服,洗个热腾腾的澡。
这可不是简单的清洁步骤,而是驱寒的第一步。中医有云:“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水澡不仅可以帮助身体迅速回温,还可以打开毛孔,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从内到外暖起来,有效对抗湿气的侵袭。
记得,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刺激皮肤,适中即可,让这份温暖恰到好处。洗澡时,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用一些具有祛湿效果的沐浴露,如含生姜、艾草等成分的产品。
二、热汤一碗,暖身又暖心
搞定了“外用”的驱寒流程,接下来该“内服”版驱寒手段上场了。一碗热腾腾的汤,不仅暖身,更是暖心。无论是家常的西红柿鸡蛋汤,还是滋补的鸡汤、鱼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热汤不仅能快速补充因淋雨流失的水分,还能通过食材的营养,为身体加油打气。特别是加入一些姜、葱等辛香料,更能促进发汗,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气。养生人可以依据个人健康情况喝些姜黄汤、红枣枸杞汤等。这些汤不仅能暖身,还有一定补益的功效。
一碗汤下肚,全身暖洋洋,仿佛连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这不仅仅是一顿饮食那么简单,更是一场身心的温暖治愈。
三、按摩穴位,疏通经络
如果你以为洗完澡、喝完汤就万事大吉了,那可还不够。中医讲究“通则不痛”,淋雨后的身体,经络可能因为湿气的侵入而变得不那么畅通。这时候,不妨自己动手,简单按摩几个关键穴位,帮助身体进一步驱散寒气。
比如,位于脚踝上方的三阴交穴,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汇处,轻轻按压几分钟,可以有效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因湿气引起的下肢沉重感。再比如,肚脐下方的关元穴,常被称为“人体元气之关”,适度按摩能温补阳气,增强体质,对抗湿邪。
可以每个穴位按摩5-10分钟,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感到酸胀为宜,切勿用力过猛,以免造成伤害。
四、小憩片刻,养精蓄锐
完成了上述步骤,最后,别忘了给自己安排一段小憩时光。
淋雨后的身体,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需要一段恢复的时间。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闭上眼,深呼吸,让心灵随着呼吸的节奏慢慢平静下来。这段时间,可以是十分钟的冥想,也可以是半小时的午睡,关键是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修复。良好的休息,是抵御一切疾病的基础。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习惯很重要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淋雨后的驱寒小妙招很重要,但预防才是关键。
平日里,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特别是雨后初晴,地面湿气重,尽量减少外出或穿着防水鞋具。
饮食上,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冬瓜等,帮助身体自然排湿。
还有,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让身体自己成为最好的“除湿机”。
淋雨无小事,大意不得。大雨过后,不妨按照上述方法,给自己来个全面的“驱寒行动”。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守护者,无论风雨,都可以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