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而汽车也逐渐走进普通家庭,近期,杨女士花86万元定制一台保时捷豪华轿车,然而到手的却是一款相同型号的玩具车,杨女士对此感到震惊且愤怒,向销售方提出质疑,并强烈要求退还全部款项,然而却遭到了无理的拒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杨女士回忆,她曾前往一家保时捷授权经销商处,计划购置一台保时捷轿车,然而经销商给出的报价远超100万元,超出了杨女士的预算,于是,杨女士在回家后浏览某知名汽车销售网站时发现了一款相同型号的保时捷轿车,售价仅需86万元。
杨女士认为该价格颇为实惠,经过简短的洽谈后,她迅速支付了86万元的全款以预定这款保时捷轿车,约莫半个月之后,杨女士收到了一份快递包裹,拆开一看竟是一个保时捷汽车模型,与她在网络上预订的车型完全吻合,“贴心”的销售商甚至还额外赠送了四节电池。
起初,杨女士误以为这是销售商额外赠送给她的玩具模型,没有深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始终未能收到销售方关于提车事宜的通知,于是杨女士拨通了销售方的咨询热线,出乎意料的是,对方的回答让杨女士瞠目结舌,几乎无法承受。
原来,销售方声称车辆已经通过快递方式寄给了杨女士,并且在网络平台上显示已由对方签收,销售方所指的保时捷轿车实际上仅仅是一款玩具车,这使得杨女士极为愤怒,认为自己遭受了销售方的欺诈,坚决要求销售方全额退款,撤销订单。
然而,销售方的回应却让人难以接受,他们辩解称车辆是杨女士自愿购买的,购买合同并不存在欺诈行为,同时销售方也从未表示过这是真正的汽车,此外,这款玩具车并无任何瑕疵,不存在质量问题,因此对于杨女士要求退款的请求予以断然拒绝。
在与销售方协商无果后,杨女士只能寻求警方的帮助,经警方深入调查取证,确认销售方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违法行为,一款类似的玩具车价值不过数千元,却被销售方以高达86万元的高价出售,显然是利用合同条款来误导买方,情节严重者可能涉及合同诈骗罪。
最终,在警方的积极调解下,销售方被迫解除合同,退还杨女士86万元购车款,但拒绝对此事进行道歉,为了惩戒此类无良商家的恶劣行径,杨女士并未选择息事宁人,而是决定让这些违法商家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因此,杨女士再度拨打了消费者协会的投诉热线,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最终,消费者协会依据法规,责令销售方赔偿杨女士三倍的购车款金额,共计258万元,因此,杨女士不仅成功追回了86万元的购车款,还额外获得了258万元的天价赔偿金。
然而,由于销售方需支付巨额赔偿金,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宣布破产倒闭,这一事件再次警示我们,从事商业活动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切勿因小利而酿成大错,否则看似有利可图,结果却得不偿失,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相由心生
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