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01从军行:古代乐府歌曲名称。
0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03长云:层层浓云。
04雪山:指祁连山,在甘肃、青海一带。
05孤城:边塞古城。
06金甲:铠甲,用金属片制成的战衣。
07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又称“雁门关”。
08楼兰:西域古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09还:归来。
译文:
青海湖上空,阴云密布,雪山绵绵,阴暗无光,孤城与千里之外的要塞玉门关遥遥相望。将士们在这数千里疆场上,顶着风沙,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身上的铁衣都磨破了。他们立下誓言:不打败外族入侵者,决不回家。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风轻刚俊爽,深婉浑厚。王昌龄仕途坎坷,曾两次赴西北边塞游历,亲眼见过边关壮丽奇崛的景象。虽然他所写的边塞诗作品不多,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是篇篇精品,代表作包括《从军行》七首、《出塞》。这两首诗是边塞行军生活的真实写照,蕴含着诗人奋发昂扬、积极进取的情绪和建功理想。
诗意赏析:
一、《从军行》的写作背景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多表达“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沿用乐府旧题,作《从军行》组诗共七首。
其以简练而传神的运笔,融情于景的技巧,分别选择军旅生活中的某一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戍边者愁苦凄怆或慷慨激昂的感情。在这组诗中,以第四首最为出名。
根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在位期间,其面临的边境袭扰,主要来自于西北的吐蕃。根据谭优学的《唐诗人行年考》考证,得知王昌龄曾于开元十二年到过陇右的泾州、洮州、青海、玉门关等边地一带。
在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之后,王昌龄的行迹均可考究,再也没有入塞的行迹。由此可知,《从军行》组诗所反映的,便是开元十五年前唐王朝西北边境将士的戍边生活。
二、寒冷险恶的塞外环境
“青海长云暗雪山”,所展示的是阔大、苍凉的背景:在青海的上空,笼罩着层层乌云,就连雪山也为之黯淡。
“孤城遥望玉门关”,所描写的是广袤背景下的“孤城”玉门关,点出了孤城处于战略要地的重要意义。玉门关是古代通向西域地区的门户,也是边疆战士的防守之地。
“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地叙述了在荒凉的沙漠,战斗是如此的繁多,将士们身经百战,就连身上的铁盔金甲都磨破了。由此可见将士们戍边时间之长,外敌之凶悍,战争之激烈。
青海,青海湖,原本是一个碧水连天的湖泊,但是在诗人的笔下,青海湖上空那黑压压的绵长阴云,让雪山都显得昏暗了。
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大多数时候指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在这样肃杀苦寒的边疆战场从军,时间久了,自然是怀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所以将士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遥望”玉门关。
在诗的前三句中,“长云”“雪山”“孤城,共同描绘了出边塞的辽阔、苍茫和荒凉,写出了塞外环境的寒冷险恶,战斗情境的艰苦频繁。
三、戍边将士们的豪迈与坚毅
在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边疆,戍边将士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诗人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短短七个字,写出了将士们的毫无畏惧,他们的誓言和决心是如此的坚定与掷地有声。
楼兰,是西域小国,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会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充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是汉朝的心腹之患。
诗的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语言铿锵有力,表达了边疆将士们那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阔大襟怀,充满的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阳刚之气,体现了边疆将士们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旷世情怀。
回首纵观全诗,第一、二句写景,现实景色、历史联想浑茫一片,第三、四句运用汉朝的典故,传达了战士的心声。
这首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英雄赞歌、英雄战歌,很好地反映了在一个开明盛世的背景下,无数戍边将士们奋勇拼搏、悲壮激昂的卫国豪情和复杂逼真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既展现了边疆将士们对自己所承担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表现出将士们戍边生活的苦寂艰难。在诗人的笔下,情感触动和周围悲壮开阔的景色相融合,使得整首诗体现出了爱国主义、英雄气质和人文情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