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朝每代的重大改革,都伴随着一部分人利益的受损。
在清朝雍正时期,颁布了一条政策,收获了大部分百姓的一致好评,却让士大夫阶层大为不满。
他究竟做了什么,让这些地主豪绅这么反感?
天下赋税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想要稳定运行,想要保家卫国,都需要赋税进行支撑。
因此,只要出生在这片大地上,就逃不出赋税徭役,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则。
早期的赋税收入非常简单直白,百姓出生后可以耕种天底下的土地,而各地王侯保护这方百姓的安危。
若是遇到征兵打仗,河道清淤等工作,就需要百姓提供粮食和人力。
慢慢地,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变成了赋税和徭役。
这就是很多人想成为皇帝的原因,因为成为皇帝之后,不单单可以掌握他人的生死大权,还可以手握赋税。
历朝的开国皇帝还稍微好点,毕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随着后世皇子深居宫殿高墙之内,不思民间之苦,因此这些朝代的中后期就会不断的累加赋税,用以皇帝取乐。
如果是皇帝一个人享乐,对百姓的生活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毕竟皇帝也是人,他一个人,美酒佳酿能喝多少,山珍海味又能吃多少?
真正恐怖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快速膨胀。
朝代创立初期,这些豪绅士族刚刚经历战乱,社会架构进行了重新洗牌,他们还没太多时间,也没太多精力进行敛财。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靠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权利资源,开始大肆吞并底层财产。
而且古代讲究三妻四妾,一个士大夫可能会娶三四个妻子,生下的子孙后代也比较多。
时间一久,这些上受高官厚禄,下食百姓血肉的地主豪绅,无论人数还是资产都将达到一个恐怖的地步。
做一个简单比喻,古代一个县城大概两万人左右,要养活知县等一众官员,外加上练兵,大概两千人的收入就可满足。
如果这些知县、县丞、主簿以及各种不入流的官吏,他们娶妻生子,子再生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人数将是爆炸增长。
关键这些生在豪绅之家的后代,怎么会甘心继续做“锄禾日当午”的庄稼汉?
土地兼并
这些人不想劳作,又不想穷苦,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权力,成为地主豪绅。
成为地主豪绅后,就能兼并土地,然后租给底层百姓种植,他们每年只管收钱收粮就行。
因此,他们也就变成每个州县的“小皇帝”。
如果之前养活以知县为代表的一众官吏只需要两千人,现在想要养活他们下面的一大家子,可能需要一万人。
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一万人每年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县的官吏,那底层百姓收入只能对半砍。
为了缓解这样的情况,早期的赋税是按照人头算的,你生的孩子多,就代表家中富足,有足够的劳动力。
有足够的劳动力,那就增加征税,增加徭役,按理说这样的安排很合理,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但现实直接给统治阶层一巴掌。
因为古代天高皇帝远,皇帝下令征收赋税徭役,知县怎么可能派自己儿子去?
他就从穷苦人家招收徭役,身体有病不能去的,那就多缴税。
反正知县手握大权,征收是一回事,怎么向上级汇报就是另一回事了。
慢慢地,百姓中身强力壮的被征收徭役,白给皇帝干活不挣钱;身体有病的却需要多交赋税,也挣不上钱。
反倒是士大夫阶层越来越富,人口越来越多,这些底层百姓只能越来越穷。
于是在东汉末年就爆发了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到了唐朝时期,统治阶层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并且为了所谓的“繁盛”而鼓励土地买卖。
当时地主豪绅通过强买强卖,兼并大量土地,并且涌入长安城玩乐,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假象。
殊不知在偏远地区,因为土地被大肆吞并,底层百姓能饿到吃树皮,啃草根,就如杜甫所说的“路有冻死骨”。
于是安史之乱后,两税法得以实施。
两税法的意思是:以夏收和秋收为时间节点,只要拥有耕地的就要缴税,无论身份户籍。
并且还允许没有经济来源的人免除赋税。
这很大缓解地主豪绅的扩张意图。
虽然有了两税法,但赋税主要还是以“粮食”和“徭役”为主,这导致很多人开始从商,因为从商无地,可以少缴税。
这就是为什么,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宋朝,商人开始大规模出现的原因。
为了抑制这种情况,只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而到了明朝,因为白银的普及,皇帝在万历年间实施了一条鞭法,这才将各种的苛捐杂税换成了“白银”。
同时,官府征收白银的做法,也改善了“无地从商”的状况。
赋税改革到这一步,对地主豪绅有过致命打击吗?
摊丁入亩
很遗憾,完全没有打击到士绅家族。
因为无论怎么改革,都绕不过以“人丁征税”这一大关,土地依旧在疯狂兼并,底层百姓还是没活路。
虽然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贪官污吏下手极狠,明朝也是历史上官员薪酬最低的朝代。
朱元璋也认为,天下百姓之所以吃不起饭,归根结底就是贪官太多,只要没贪官,百姓就有活路。
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些贪官明面上不贪,却私下里放纵亲人家属大肆吞并土地。
最后搞得明朝灭亡时,国库里只有二十万两白银,身为起义军的李自成进京后,他都瞧不上这点银子。
因为朱元璋没想明白一点是——这个国家的蛀虫是地主豪绅,并非那几百个贪官污吏。
到了清朝,先是康熙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宣布对“新生婴儿”不再收税,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
雍正登基后,因为康熙宣布新生婴儿不再收税,到了他这一代,需要缴税的只剩下孤寡老人。
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人丁税抹掉,将这一部分赋税添加到田亩中去,这就是著名的“摊丁入亩”。
以后谁家土地多,谁就多缴税,没地的不用交了,可以从商,也可以打工。
并且为了避免这些地主乡绅弄虚作假,雍正宣布重新丈量土地,只要你敢承认这片土地是你的,明年就要多缴税。
你要是不敢承认,那好,立马将这片土地分给想种地的人,而且受官府保护。
这一措施的实施,堪比改朝换代。
这些地主乡绅费尽心机兼并的土地,一夜之间成了烫手山芋,丢掉太心疼,不丢又要多缴税。
尤其是江浙一带,这些地主豪绅各种阻拦,频频闹事。
若是遇到手腕软一点的皇帝,估计遇到这么大的阻力,也就放弃了。
毕竟治理天下,还是要靠这些士大夫和地主乡绅的。
但雍正不是一般人,直接派出钦差大臣,严厉督促,不臣服的直接律法伺候。
除了摊丁入亩,还有一项火耗归公的实施,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因为当年明朝在实施“一条鞭法”的时候,为了避免官府熔炼银子时出现亏损,默认官员可以稍微多征收一点。
但雍正直接表示,以后无论征收多少,统一交上来,不准私下克扣。
随着摊丁入亩的实施,清朝人口得到空前增强,并且有力地打压了地主豪绅阶层。
这也就是为什么乾隆时期人口剧增,国库收入不减,但百姓依旧安居乐业的原因。
前面写的还正常。中间新生婴儿不收税有什么鬼东西,你骗谁呀?康熙宣布的永不加赋。是不在额外的加赋。税照样收,底层百姓的负担根本没有减少,
这一条就给清朝续命百年 让乾隆折腾几十年都有钱花
最后也没有解释清楚,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
所以说雍正帝才是旷古烁今的帝王
前面分析的挺好,可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垮了。人说的是不加赋,不是不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