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追悼会前,汪东兴下密,令延迟追悼会,警卫员披露原因

热情的逗狐狸 2025-01-03 15:33:56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者——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十里长街送总理,缅怀的便是周总理,如今世人一提总理之职,脑海中便不免浮现出,周恩来殚精竭虑的身影。

但总理的追悼会开始前,汪东兴同志曾下密令,延迟开始追悼会,这是为何呢?其中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辛吗?这都要从一个警卫员说起....

一、汪东兴与邬吉成

汪东兴同志,191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其他青史留名的革命前驱一样,他也是在少年时代接触的进步思想,这深深的影响着他,让其心中有了追求革命真理的理想。

在建国前的几十年里,他参加过土地革命、长征、解放战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革命,但其主要负责当时重要领导的安全警卫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同志继续负责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警卫工作,1950年3月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同年12月任公安部八局副局长,1953年5月任公安部九局局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

1961年5月至197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1965年11月至1978年12月汪东兴同志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1975年2月至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

故事要从汪东兴身兼数职的70年代说起,76年时任警卫局局长的汪东兴,正在为周总理的治疗方案忙前忙后,此时得知总理病重的知情人,虽说内心已不抱多大希望,但还是依稀中国人民的好总理,能够再次好起来。

但在其过世的前六天,也就是1月2日,多数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的周总理,突然醒转过来,嘴里一直念叨着“Wu、Wu”,好似要召见什么人。

虽然说总理身边确实有姓氏发音为Wu的同志,但一一找过来,都是总理要见的人,直到总理再次出声讲话“钓鱼台的Wu”。

这时其他人才知道,总理要找的是负责我国,钓鱼台警卫工作的邬吉成。

邬吉成,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1938年2月参加革命。

曾担任毛泽东主席的随身警卫,中央警卫处副处长兼中央警卫团副团长、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司令部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并长期从事外宾警卫工作,曾多次为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担任卫士长。

可惜的是,邬吉成已经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总理所在的医院,也未能和总理说上话,等他到达医院的时候,总理又再一次陷入了昏迷,而这次昏迷便是长睡不起,直至五天后心脏停止跳动。

哪怕到了现在,也没人知晓总理找邬吉成的其中深意,但人死不能复生,吾辈需谨记学习总理的精神,将它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缺人的追悼会

总理逝世后,需举行追悼仪式,以表人们对总理的怀念和景仰,并对其生前作出总结。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汪东兴下密令,延迟开启追悼会,这是为何?

原来作为总理最亲密的战友,毛主席对于总理逝世的消息,一直以沉默应对,汪东兴想着主席还未来,还要再等等。

在周总理逝世之前,十多份的抢救方案,放在毛泽东书桌上,毛主席只是静看着这些方案沉默不言,他脑海中浮现出老战友的种种往事,这一切都发生的那么快,恍若隔日,曾经精力无限的朝气青年,如今变成了病入膏肓的消瘦老人。

当毛泽东从孟锦云那里得知总理逝世的消息后,只是一味的闭目流泪,沉默不语。

他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泪水流过了面颊,流到了嘴角,流到了脖颈,主席始终不说一句话。

总理的追悼会在1月15日下午召开,在这之前,当时全中国最前沿先进的医疗设施,都准备好了,而这些设备使用者“待定”为毛泽东。

所有人都在怕,总理逝世后,主席接受不了打击,有大厦将倾之险。

其实那个时候的也已病重,此前身上的疾病,也因年老体衰,多次复发,这个时候的教员,连坐起来都难,何况自行站立走路?

小孟打电话请示汪东兴:总理追悼会的事,要不要告诉主席参加?

汪东兴回答说:“政治局未发出通知请主席参加追悼会,你们就不要问主席参加不参加了”。

最主要的是,如此状态下的主席,出现在他人视线中,可能会遭到有心人利用其身体状况做文章,煽动群众的悲伤情绪,例如西方资本世界。

就这样,毛泽东没有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当时,谁也不知道毛泽东的处境,他早已力不从心,参加追悼会,对他来说,是无能为力的了。

或许更多的是无法面对老友的逝去,一路走来,家人、战友、学生、老师,都以渐行渐远,独留主席一人,向着曾经的理想缓步前行。

1月14日的下午,孟锦云给主席读了追悼会上由邓小平同志致的悼词的清样。

小孟读着,忍着眼泪,主席听着,不再默默地,而是泪如泉涌,失声痛哭,他依旧没说一句话。

在后来几天每次给毛泽东读有关悼念活动的文章、各国的唁电,他都会默默地流泪。

周总理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情绪,都笼罩着一层悲伤,本来还有人可以同说笑的主席,随着总理的去世,也逐渐变得孤单悲伤。

那段日子里,他脸上几乎已无笑容,常常沉默着。

就在这种气氛中,1976年春节到来了,2月4日,他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除夕夜,他的住所,显得冷清而寂寞,没有亲人的团聚,也没有招待朋友的宴席,只有小张、小孟陪伴他。

当日午夜,中南海传来鞭炮声,他听得那么真切,他一下意识到这是除夕,这是春节,是人民群众开心团圆的日子。

他看看小张,又看看小孟,用他低沉而有些沙哑的声音说:“放点鞭炮吧,你们也应该过过节”。

谁能相信,这就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春节

三、钓鱼岛

人们不禁要问,周恩来为何在中日建交前没有彻底解决钓鱼岛主权争端而是采取了搁置争议的做法?

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是正确理解周恩来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思想的关键,也关系到正确评价周恩来的外交思想。

我们要明确一点,收复钓鱼岛,是中国短期内无法获得的国家利益,它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的事,这是一场持久战,是以十年为单位的,所以我们不能急于一时,贪功冒进。

一直不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紧张的日本,在1895年窃取钓鱼岛后,便用尽一切方法,来证明钓鱼岛属日的合理性以及历史正当性。

当年1月,日本内阁会议就擅自决定将钓鱼岛编入日本版图,1900年,日本废除了钓鱼岛沿用几百年的中国名字,将其改为“尖阁群岛”。

所以当1971年日本从美国手中重新获得钓鱼岛后,自然不会轻易再将之归还中国。

这一点,不仅在1972年初日本针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议活动的强硬反击中得到证明,也被日后日本不断的登岛、“购岛”行为所证明。

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谈判,让日本归还钓鱼岛,是绝无可能的,二战后的日本,仅仅拥有自卫队,没有交战的权力,这似乎是中国武力收复钓鱼岛的良机。

但由于日本与美国结盟,且美国将钓鱼岛“送”给日本,其本意就是要在中日之间制造矛盾和冲突,以实现自己长久称霸亚洲的战略。

只要中国有任何尝试使用武力收复钓鱼岛的行动也都会遭致美国的干预,而当时中国的海军实力根本无法与美国抗衡。

1949年中国才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而二战时期美国就已经拥有7艘航空母舰!因美国第七舰队的阻扰大陆尚不能解放台湾,自然也无法用武力从得到美国庇佑的日本手中夺回钓鱼岛了。

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既无通过谈判收回钓鱼岛的可能性,也无武力收复钓鱼岛的实力。

尽管中国主观上希望尽快收复钓鱼岛,但客观上却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到底何时能收复钓鱼岛,既取决于中、日、美三方实力的变化,也取决于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

在中国海军实力没有超过日美、在美国没有放弃日美同盟、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前,中国收复钓鱼岛的希望都是很渺茫的。

从利益的紧迫性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追求的四项主要国家利益中,联合日本反对苏联霸权和与日本建交两项国家利益所花的时间最短,属于易获国家利益。

让日本与台湾“断交”的难度虽然较大,但只要中国操作得当,仍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该项利益,故也属易获国家利益。

而收复钓鱼岛的难度相当大,客观所需时间也无法确定,属于不易获国家利益。

因此,周恩来之所以提出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首先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是综合衡量国家利益效用后做出的最大限度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选择。

尽管钓鱼岛关系到我国领土完整,但中国当时并不具备立即解决该问题的条件。

而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关系到我国反对苏联霸权、维护国家安全,打破外交封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等重大安全和政治利益。

周恩来提出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思想,并非不重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而是充分反映了政治家的智慧,即分清轻重缓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并且已具备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时解决不了而且又并不迫切的问题,则留待将来条件具备时再解决,而不是因为坚持立即解决而贻误主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追悼会 《财会通讯(上)》2006年第1期42-43

2.红色警卫邬吉成回忆往事 《党史文苑》2010年第21期 33-37

3.汪东兴同志生平 《人民日报(中央级)》 2015年8月28日

4.国家利益效用视角:周恩来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原因探析 《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94-97

5.周总理最后召见的人是谁? 《书摘》2003年第7期64-66

0 阅读:8
热情的逗狐狸

热情的逗狐狸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