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权阉鱼朝恩,玩弄皇帝于股掌,整惨郭子仪和李光弼,下场如何

雁芙说历史 2025-02-06 12:08:50

唐代宗年间,有一天,权倾朝野的宦官鱼朝恩的养子鱼令徽(十四五岁),在鱼朝恩的权势庇护下,年纪轻轻就在皇宫内殿当差。

谁知,有一天上朝时,这位小鱼公子竟然与同列的黄门侍郎争路,争执的过程中,那位大臣不小心碰了一下鱼令徽的胳膊。

按理说,鱼令徽此时穿的是五品以下的绿色官服,而那位黄门侍郎的职务比鱼令徽高,本来就应该排在他前面。

可鱼令徽仗着干爹鱼朝恩的权势,十分骄横,当场就炸毛,随即退出早朝,一出门就跑到大宦官鱼朝恩那告状,说早朝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班次太靠后,被同列的大臣欺负了。

鱼朝恩此时已然权倾朝野,谁都不放在眼里,听完此话后,顿时大怒。

第二天,鱼公公就直接来到皇帝的书房,展开了一段自杀式的表演。

书房里,皇帝李豫正批阅奏章,只见鱼朝恩带着儿子鱼令徽慢慢走到桌前,一边指着鱼令徽,一边对着皇帝说道:

“陛下,我的儿子鱼令徽在朝中官职太低,经常被同僚欺负,请陛下赐给他紫衣”。

李豫其实早已对鱼朝恩专权有所不满,如今听到此话,心里更是十分不爽。

这个鱼令徽才十四五岁,只是区区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之所以能在内殿当差,都是看在他鱼朝恩的面子。

如今没有半点功劳,还想穿紫衣?做梦呢?

要知道,按照唐朝制度,紫色官服,那是三品以上的大员才有资格穿的,他鱼令徽也敢想?

所以,鱼朝恩这个请求十分荒唐,心里十分不爽的李豫,压根儿不想给,但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所以现场一度沉默了十几秒。

谁知,还没等李豫回复,鱼朝恩就让管事的人捧来一件紫色官服,当着皇帝的面就给鱼令徽穿上了。

穿好之后立刻向皇帝拜谢道:“谢陛下赐我儿紫衣”。

嚣张,实在是太嚣张了!

皇帝李豫直接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没想到一个阉人竟然嚣张到这种地步,连自己这个皇帝都没放在眼里。

那一刻,李豫的内心已经愤怒无比,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杀意。

不过,李豫很快便镇静下来,脸上的表情强行转换成笑脸,随即说道:“令郎穿上这身紫衣,配上金腰带,还真是非常合身呐。”

鱼朝恩见状,再次拜谢,随即满意地带着儿子鱼令徽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房间里,只剩下李豫一个人坐在皇位上,怒不可遏,满脸都是杀气。

从这一刻起,鱼朝恩已经注定要死于非命。

朝恩明日见上曰:“臣子官卑,为侪辈所陵,乞赐之紫衣。”上未应,有司已执紫衣于前,令徽服之,拜谢。上强笑曰:“儿服紫,大宜称。”心愈不平。——《资治通鉴》

那么问题来了,李豫作为一个实权皇帝,区区一个太监而已,为什么不当场诛杀,反而还要虚以委蛇,强忍着怒气,去顺着鱼朝恩呢?

这事儿还得从唐朝中期开始的宦官专权说起。

.

鱼朝恩是如何发迹的?

.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的皇帝们对武将的防范之心达到了顶点,生怕身边的武将有异心,再颠覆了大唐江山。

为了防范武将,从唐肃宗时代开始重用宦官,著名的权阉李辅国就是唐朝第一代权倾朝野的宦官。

而鱼朝恩跟李辅国其实是同一时代的太监,只不过李辅国比他爬得快,在唐肃宗的宠信下,很快就权倾天下。

鱼朝恩虽然爬得没有李辅国快,但也很神速了。

早在安史之乱中后期,由于皇帝想监视武将,所以需要派出大量的宦官到武将身边充当监军,鱼朝恩最开始受到唐肃宗宠信后,直接就被派到名将李光弼身边做了监军。

到了安史之乱后期,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鱼朝恩的职务也一路升迁。

唐军对叛军展开大反攻时,肃宗李亨对武将的猜忌一直没有减少,决战之时,朝廷调集九大节度使,几十万大军进攻叛军,却因为皇帝猜忌武将,而不设立三军统帅,让一个太监充当观军容宣慰使,节制九大节度使。

而充当这个观军容宣慰使职务的,正是鱼朝恩。

鱼朝恩根本不懂军事,大战之前,不听李光弼的正确建议,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唐军战败,损失惨重,战局直接由战略反攻转入战略防守,十分被动。

事后,由于唐肃宗的宠信以及需要宦官监视武将的需求,鱼朝恩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惩罚。

后来,李光弼在这种被动不利的战局下,好不容易打赢河阳之战,扭转战局,谁知,鱼朝恩却在背后捅了一刀。

不懂军事的鱼大太监,与仆固怀恩一起联合,给唐肃宗进献谗言,说此时战局扭转,只要主动出兵进攻叛军,很快就能打赢,叛乱也会很快平定。

唐肃宗听信宦官谗言,不听李光弼忠言,强逼李光弼出兵与叛军决战,结果又一次战败。

此时的鱼朝恩,虽然受到宠信和重用,但并未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当时朝中最有权势的宦官还是李辅国。

唐肃宗死后,代宗李豫登基,由于李辅国的权势太大,已经严重威胁皇权,于是被李豫设计除掉。

此后,掌权的宦官是程元振。

鱼朝恩当时被授予了兵权,率领神策军驻守在陕州。

一次吐蕃入侵的机会,由于程元振不作为,让吐蕃人兵临长安。

鱼朝恩则趁此机会直接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从此权倾朝野。

763年,吐蕃进犯,沿途攻破各个关隘,兵临长安城下,李豫慌忙出逃,可禁军根本不堪重用,还没和吐蕃交战,就已经一哄而散。

因此,皇帝出逃后,身边缺乏禁军保护。

关键时刻,当皇帝一行人抵近陕州时,鱼朝恩二话不说,当即率领当地驻军和神策军前往护驾,这对于正在逃亡的李豫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皇帝大人因此十分感动,将鱼朝恩视作心腹和忠臣。

吐蕃人被郭子仪赶跑后,皇帝回到京城,对于不作为的程元振自然是要严惩的,而对于鱼朝恩这种雪中送炭的“忠臣”,自然要厚加赏赐。

从此,权倾朝野的阉人程元振被罢免,不久后被仇家所杀。

而鱼朝恩则从此取代了程元振,成为权倾朝野的宦官。

由于仗着皇帝的宠信,鱼朝恩在朝廷里,也越来越嚣张,不仅插手朝政事务,还对一些不愿依附自己的大臣展开打击报复。

就连郭子仪都曾经被他整过,早在安史之乱后期,就是因为鱼朝恩的谗言,导致了郭子仪被罢免兵权,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

现在鱼朝恩的权势更胜从前,文武百官对他更是畏惧有加,而鱼朝恩则是非常享受这种被人畏惧的感觉。

因此越来越嚣张跋扈,除了掌握兵权的郭子仪以外,他谁都不放在眼里,包括皇帝。

他最嚣张的时候,甚至公开扬言:“天下之事有不由我者邪!”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天下之事还有不归我掌控的吗?"。

朝恩每奏事,以必允为期;朝廷政事有不豫者,辄怒曰:“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上闻之,由是不怿。——《资治通鉴》

这话相当嚣张,俨然他才是皇帝。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鱼朝恩的儿子鱼令徽上朝时,与同列的大臣争路,然后鱼朝恩找皇帝给儿子赐紫衣的一幕。

而李豫对他的容忍,也在这一刻达到了极点。

皇帝为什么不当场诛杀他呢?

因为鱼朝恩手握神策军和禁军的兵权,而且神策军中还有大量军官是鱼朝恩的党羽,势力盘根错节,一时半会儿根本动不了他。

所谓的神策军,就是李唐朝廷直接掌控的核心军事力量。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手握地方武装和边军,为了应对地方节度使的威胁,李唐朝廷组建了一支直接由朝廷掌控的军队,就是神策军。

鱼朝恩不仅掌握着神策军,还有宫廷禁军,所以连皇帝都十分忌惮。

为了铲除鱼朝恩,李豫可谓是绞尽脑汁,整整谋划一年。

.

鱼朝恩的下场

.

李豫非常清楚,此时鱼朝恩树大根深,要想除掉他,一是要壮大皇帝的势力,二是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于是,李豫开始在朝中观察,试图找出一些有能力和鱼朝恩对抗的大臣,站到自己这边来。

在观察中,他发现了一个厉害的角色,足以担当大任。

这个人就是宰相元载,此人不仅精明,而且深不可测,甚至有点奸猾,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却是对付鱼朝恩的最强利器。

最关键的是,元载和鱼朝恩势不两立。

元载和鱼朝恩之间的恩怨,还得从国子监的一次祭奠典礼说起。

当时,国子监要举办一场盛大的祭奠先贤典礼,很多朝廷重臣都要参加,典礼中还会安排一个人现场宣讲先贤典籍。

按理说,宣讲先贤典籍这样的工作,应该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或者学识渊博的朝廷大臣比较合适。

可鱼朝恩当时权倾朝野,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鱼朝恩亲自出面在现场宣讲先贤经典。

很明显,鱼朝恩那点文化水平,是讲不出什么高深学问的。

但是,鱼公公却是自我感觉良好,在现场讲得津津有味,而且还故意搞事情。

他当天讲的经典还是《易经》这种高深的典籍,现场的大臣们虽然根本听不下去,但碍于鱼朝恩的权势,只能强忍着听他胡说八道。

谁知,讲到一半时,鱼朝恩话锋一转,开始重点去阐述一个叫做“鼎覆餗”的词语。

他讲了一大堆,总结下来的意思只有一个:鼎足如果折断,鼎中的食物就会倒出来。

而“鼎足”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作宰相的象征,鱼朝恩实际上就是在嘲讽现任的宰相班子,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不能担当大任,必然导致灾祸。

讲着讲着,下面坐着的宰相之一的王缙显然是听出来言外之意,顿时愤怒交加,一气之下,当场起身,愤怒离席而去。

看着王缙愤怒离去,鱼朝恩心里是相当开心的,可当他看到另外一个人时,心里一惊,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

这个人就是元载。

史载,元载在整个过程中,非但没有任何怒气,反而全程面露微笑,听完全场宣讲。

事后,鱼朝恩才向身边的亲信说道:“愤怒是人之常情,而发笑就是深不可测了。”

鱼朝恩执《易》升高座,讲“鼎覆餗”以讥宰相。王缙怒,元载怡然。朝恩谓人曰:“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

从此以后,鱼朝恩将元载视作一个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欲除之而后快,而元载也知道鱼朝恩处处针对自己,所以也在暗中和鱼朝恩对着干。

李豫显然是看懂了两人之间的较量,于是在皇帝的多次试探后,元载非常识趣地选择站在皇帝一边。

君臣之间就此结成同盟。

但对于李豫来说,有了元载加盟还不够,因为鱼朝恩手握兵权,要想对付他,必须得有个掌握兵权的大臣才行。

而这样的人选,在当时来说,只有掌握朔方军的郭子仪最合适。

可在几番试探和调查后,李豫发现,郭子仪始终保持中立,根本没有要参与进来的意思。

最后,李豫和元载商量后,既然郭子仪不愿意卷入进来,那么只要他能保持中立,不站在鱼朝恩那边,那么一样有办法铲除鱼朝恩。

毕竟郭子仪如果加入到鱼朝恩阵营的话,那就全完了。

但如果郭子仪保持中立的话,即使是中立,郭子仪的朔方军照样能在客观上对京城产生威慑,因为站在鱼朝恩的角度,一旦京城的神策军有变,郭子仪不会坐视不理的。

这是一种无形的威慑,无论郭子仪是否加入皇帝这边,威慑都可观存在。

所以,在确信郭子仪会始终保持中立后,元载迅速展开了行动。

在元载的精心操作下,很快就把鱼朝恩身边的大量亲信给策反了,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负责鱼朝恩警卫工作的将领周皓。

他不仅可以随时监控鱼朝恩的一举一动,而且将来要对鱼朝恩下手时,有此人配合,将事半功倍。

另一个是陕州节度使皇甫温,鱼朝恩将此人放在陕州做节度使,目的就是为了充当外援,他也被策反了。

接下来,为了最后一击致命,李豫和元载决定一边迷惑皇甫温,一边进行人事调动,最大限度削弱鱼朝恩的势力。

很快,李豫就找了一个借口,将皇甫温调任凤翔节度使。

凤翔就在长安的旁边,如果长安有异动,凤翔节度使的军队随时都能进京勤王,这就是李豫调皇甫温到凤翔的目的。

最关键的是,鱼朝恩不知道皇甫温被策反的情况下,表面上看,皇甫温调到凤翔,那就是扩大了神策军的势力范围,鱼朝恩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他不知道的是,皇甫温已经被策反,非但不会扩大神策军势力范围,反而是在鱼朝恩身边部署了一把刀随时杀入京城勤王的刀。

接着,李豫在元载的建议下,又把兴平(陕西兴平县)、武功(陕西武功县)、天兴(位于陕西)、扶风(位于陕西),这几个地方全部划归神策军管辖。

这几处地方都在长安周边,现在都归了神策军,也就是归属鱼朝恩管辖,相当于给鱼朝恩扩大的势力范围。

此外,李豫还给鱼朝恩加封食邑,一连串的操作,目的就是为了迷惑鱼朝恩,让一切看起来更加自然。

表明皇帝依然十分信任和倚重鱼朝恩,好让他放松戒备。

载为上谋,徙李抱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温为凤翔节度使,外重其权,实内温以自助也。载又请割郿、虢、宝鸡、鄠、眛厔隶抱玉,兴平、武功、天兴、扶风隶神策军,朝恩喜于得地,殊不以载为虞,骄横如故。——《资治通鉴》

部署好这一切之后,接下来就剩一个动手的机会了。

很快,李豫就发现了一个难得的良机。

770年,鱼朝恩的心腹,禁军将领刘希暹犯了事,如果追究起来的话,可大可小。

李豫就利用这个机会,找到鱼朝恩,暗示说:

“这个事情,朕也很难办,看在你的面子上,朕可以从轻处罚,但很难服众,朕也得向满朝文武交代。

但如果你亲自出面替他承担一部分责任,朕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对刘希暹从轻处罚,保住他现有的职务。

到时候,你鱼朝恩作为神策军首领都出面自罚了,其他人自然不敢多说什么,朕再对你小惩大诫,走个过场,等风头一过就好了。”

鱼公公到底还是上钩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亲信,当场就答应了皇帝,当天回到家就写了一份请罪的奏章,还主动请求皇帝治罪。

鱼朝恩原以为,皇帝就是随便罚他一下就行了。

谁知,他等来了一个震惊不已的消息:皇帝下旨免去了鱼朝恩观军容使的职务。

这相当于罢免了他对神策军的兵权。

接到圣旨的那一刻,鱼朝恩都惊呆了,这怎么跟之前说好的不一样啊?

兵权可是他立足朝堂的根本,现在兵权没了,那还不得被人搞死啊。

惊恐之下,鱼朝恩顿时就有种魂飞魄散的感觉。

然而,就在鱼朝恩惊魂未定之时,皇帝送来了一粒定心丸:加封鱼朝恩食邑一千户。

鱼朝恩得知消息后,顿时疑惑不已,皇帝这是唱的哪出啊?

无奈之下,他只好继续观察,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鱼朝恩发现,一切如旧,没有任何变化,皇帝对他的态度依然像以前一样好,没什么特别。

最关键的是,皇帝虽然罢免了他的兵权,但并没有对他的亲信将领下手,如果皇帝真想收拾他,肯定会趁此机会,清洗他在军中的势力。

但很明显,皇帝并没有那样做,这说明皇帝依然信任他,只要没动他在军中的亲信,就算他的兵权被罢免,军中的将领一样听他的。

至于罢免他的兵权一事,可能只是暂时的,等风头过去,还会让自己复职的。

就这样,在皇帝和元载的巧妙操作下,鱼朝恩被彻底迷惑,对皇帝放下了戒心。

可他不知道的是,一张大网正在朝他慢慢展开。

一个月后,元载决定动手,向李豫递交了行动方案。

李豫早就等着这一天到来,他在奏章的回复中并没有废话,只写了一句:“要小心谨慎一些,切勿反受其祸”。

三月十日,这天是古代的寒食节,按照惯例,皇帝通常会在宫中大宴群臣。

元载决定就在寒食节这天动手。

当天宴会上,元载故意让皇帝安排自己到中书省值班,不在宴会现场,好让鱼朝恩放下戒备。

果然,宴会上没有元载碍眼,鱼朝恩心情大好,酒也喝了不少。

谁知,酒足饭饱之后,就在大家散场时,皇帝突然叫住了鱼朝恩,要他留下来,说有事情商议。

醉醺醺的鱼朝恩也没多想,自己一个人就留在了大殿中,不一会儿,皇帝再次出现,随即坐在龙椅上,满脸严肃。

此时醉酒的鱼朝恩,根本没发现皇帝的眼神中是满满的杀气。

就在这当口,皇帝突然开口,历数鱼朝恩的各种罪行,反正哪条足以杀头就捡哪条说。

这么多条罪名下去,鱼朝恩当场就醒酒了,随即以一种嚣张、傲慢的口吻为自己辩驳了一番。

可李豫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他,辩不辩驳的也没什么意义。

鱼朝恩前脚辩驳完,后脚他被策反的亲信周皓就带着禁军将鱼朝恩捆起来,随即将其缢杀。

寒食,上置酒宴贵近于禁中,载守中书省。宴罢,朝恩将还营,上留之议事,因责其异图。朝恩自辩,语颇悖慢,皓与左右擒而缢杀之,外无知者。——《资治通鉴》

鱼朝恩死后,为了避免神策军出现动乱,李豫特意下令将鱼朝恩送回家中,伪造成自缢身亡的样子。

然后授意将鱼朝恩自杀的消息传出,李豫收到消息时,还假装悲痛不已,随即赐给了鱼朝恩家人一笔丧葬费,以便办理后事。

同时给鱼朝恩在神策军中的亲信将领升职加薪,以稳住军心。

那些对鱼朝恩不是死忠的将领和大臣虽然能看出鱼朝恩是怎么被干掉的,但也选择了装傻,接受皇帝的赏赐。

只有极个别鱼朝恩的死忠党羽想搞事情,结果被一网打尽。

至此,一代权阉就此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但对李豫来说,事情并未结束。

因为,鱼朝恩是豺狼,元载却是虎豹,他刚刚利用虎豹除掉了豺狼,现在虎豹却对他产生了威胁。

而接下来,就是李豫和元载之间的较量。

参考史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0 阅读:49
雁芙说历史

雁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