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黄老道家与玄学、道学,一半是道家,一半是儒家

问道化鸣 2024-04-23 02:22:51

这是四个看似一致,实则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创始人、思想主张都不同。如果非要分类,那么,前两者可以列为一类,属于道家一类,后两者则是另一类,总体上说属于儒家。

道家

对于道家的概念,应该分歧不大,它通常是指学术流派,创始人为老子,魏晋以后“老庄”并举,因此,侠狭义的“道家”一般指老子和庄子思想。扩而大之,尹喜、文子、杨朱、列子同属于道家学派。西汉时期,法家也被列入道家,称为“道法家”。

司马迁把老子庄子与申不害、韩非子并列立传,认为申子、韩子“其归本于黄老”。而朱熹则认为纵横家、兵家、阴阳家等“术数”者流,皆为老子后学。

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在两汉直至两宋时期,也被划入道家,实则一个是学术流派,一个是宗教团体,是不可混为一谈的。道家思想的世界影响更大,在哲学、政治学、科学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能被哲学的国度发狂,能让诺奖获得者集体推崇的中国经典,《道德经》第一,《孙子兵法》第二。2016年,《道德经》的世界发行量超过《圣经》,成为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经典文献。

黄老道家

黄老道家又称为“道德家”,黄是黄帝,老是老子,这是战国时期形成的学术流派,黄帝是后人假托的,他的作品包括《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内经》等兵家、方技、阴阳家、医家之书,是后人假托的黄帝之作。

这一学派与战国时期的田氏代齐密切关联。齐国是春秋第一霸主,齐国权臣田成子杀姜子牙后代齐简公姜壬,田氏齐国取代姜氏齐国,但姜子牙的治国政策未曾改变。

为了给“田氏代齐”建立合理性舆论,齐威王田齐创建了天下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因为历史上有黄帝战胜炎帝之说,而姜氏属于炎帝后裔,田氏自称与周天子一样同属于黄帝后裔,如此,黄帝后裔取代炎帝后裔便成了田氏代齐的法理依据。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之学为诸子所宗,老子是陈国人,与来自陈国的田氏是老乡,而齐国从封土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奉行周礼之制,而是道法之治,田齐政权将黄帝名号与老子之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流派,称之为“黄老道学”。

因此,黄老道学顺理成章地成为稷下学宫的教学主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稷下学宫排斥其他学术主张,来自天下各诸侯国的饱学之士都可以在这里教学、著书立说、“不治而议论(议政)”,因此,稷下学宫也就成了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包括孟子、荀子等大儒,以及兵家、纵横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都在此得以交流和论辩。

黄老学派的著名人物有: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子、田巴、儿说、鲁连子、驺子等。

孟子、荀子虽受黄老思想影响,但学术主张基本未变。

稷下学宫讲学

稷下学宫存世150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直至秦灭齐,是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对战国中后期和秦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深远,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在此期间,学术著作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相继问世。齐国灭亡后,稷下先生、学者流落各地,又成了《吕氏春秋》《淮南子》的重要参与者。

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的哲学思想与思潮,它取代了流行三百多年的两汉经学,因为以“祖述老庄”立论,所以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这里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股影响汉末直至隋唐两宋的强大学术思潮,被后世冠之以“新道家”,但从其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多是经学家来看,与其称之为“新道家”,不如称之为儒家发展的新阶段,或者“新儒家”更合适。

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何晏、王弼、乐广、裴頠、郭象、张湛、韩伯、陶渊明、庾亮、祖冲之,总之,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道士、佛家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全是谈玄说虚的名家。

吕思勉说,这一时期的“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可见玄风之盛,影响之深远。

经学家群体为何要离开赖以为生的儒家经学而转向道家学说呢?

有三大原因。首先因为经文经义。繁琐而枯燥的经学束缚人性,有时候只为考据一个字词的现代意义,就要耗费多年,所谓皓首穷经即是对这一情形的形象化形容。

而谶纬之学的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急剧变革社会问题的解决,名教理论开始破产,文人士大夫们看不到希望,丧失了治学动力。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党锢之祸,东汉时期社会危机加深,士人们一旦被牵连就意味着被褫夺俸禄,永不录用,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

第三个原因是学风的沿袭。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从董仲舒开始,儒家一直有构建周礼的天道依据的传统,因此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就此确立,汉儒们将伦理纲常视为自然之道,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他们讨论的中心,从伦理纲常转向“本末有无”,讨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逃避现实的“事物”,试图把儒道两家思想结合起来,同时寻求安身保命和精神慰藉。

道学

“道学”的涵盖面很宽,三国魏晋时期,儒释道三家均自称或他称“道学”,因为“道”是各家最高范畴,但在特殊时期,尤其是在宋明理学时期,“道学”成为实实在在的儒家学说的代称。

儒家道学也称理学、宋学、新儒学等,但宋儒更喜欢自称为“道学”或“理学”,它是继汉学探讨“天道”的继续与完善阶段,因其目的在于建立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故此道学仍然是道德神学。

最早称儒学复兴运动为“道学”的是北宋大儒王开祖,他说:“孟子以来, 道学不明, 我欲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辟皇极之门。”

南宋陈谦评价说王开祖说:他“发明经蕴,倡鸣‘道学’二字”。但“道学”与“理学”并称,则在南宋时期。

在《二十四史·道学》中,《宋史》首立“道学传”,因为周敦颐大胆援道入儒,引佛入儒,恢复了儒家中断千年的儒家传道谱系——“道统”,因此被奉为道学宗主。因此,道学也被后学视为称为“三教合一”的新形态。

儒家“道学”的创立者和贡献者主要有:王开祖、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王安石、司马光、陆九渊,张栻、邓实、林希逸等。朱熹则是“道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深矣,远矣!虽然朱熹在世时,理学被列为伪道学,到了元代,理学成为官学,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选题和标准答案,这种情况直至辛亥革命民国建立。

但道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很大,思想被禁锢,尤其表现在学术的“标准答案”和对女性的种种限制方面,尤为严重。

所以,道家、黄老道家与玄学、道学这四者的共同点 是:他们都是学术概念,都可列入“帝王南面之学”,都是为帝王提供服务的学术。

但这四者又很容易混淆,前两者是道家学术系统,而黄老学派是道家学派的分支;后两者则属于儒家学术系统,虽然玄学以祖述老庄立论,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涵盖道教与佛教,但其发起者群体是儒家学者,因此它不属于道家学派,也不算儒家学派,而是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新阶段,或者称之为“儒家的另类”比较合适吧?



2 阅读:82
评论列表
  • 2024-05-27 17:26

    正人君子:佛心道骨儒表[点赞][点赞]

  • 2024-06-21 06:22

    大杂烩和稀泥,迷信就是一堆骗术合集,目的就是打劫偷盗掠夺,主要类型有宗教迷信(如佛教圣经教)和教条迷信(如儒家儒教)。余下的就是心机。玩骗术心机的都特别擅长伪装,玩传统骗术的通常会打着玩传统文化的名义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