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竹已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难哄》,自开播以来便深陷舆论漩涡。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现偶剧,因剧中高频出现的性骚扰情节、导演争议性创作手法及对城市形象的“污名化”描绘,引发网友大规模抵制,甚至被呼吁下架。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影视创作的伦理困境,更折射出观众对娱乐化消费严肃议题的零容忍态度。
根据观众统计,剧中女主角温以凡(章若楠饰)在短短8集内遭遇6次性骚扰,频率之高令人咋舌。例如:职场中被上司以工作为由肢体骚扰、街头被陌生人尾随搭讪、合租时被男性室友意图不轨等。这些情节被指“为冲突而冲突”,既缺乏现实逻辑(如光天化日下公共场所频繁发生骚扰),也未能推动主线剧情发展,沦为博眼球的工具。
2.价值观误导:受害者“圣母化”最受诟病的是剧中受害者的反应设计。温以凡在遭遇骚扰后,非但未表现出愤怒或反抗,反而在某一情节中主动安慰施害者家属。这种“宽容施暴者”的叙事,被观众批评为“变相合理化性骚扰”,传递“受害者应自我消化伤害”的错误信号,与社会倡导的“零容忍”态度背道而驰。
3.创作动机遭质疑:消费女性苦难原著小说本无大量性骚扰情节,但导演瞿友宁在改编中刻意加入此类桥段,甚至为骚扰者设计正面特写镜头。网友质疑其将女性苦难“娱乐化”,借敏感话题制造噱头,而非严肃探讨社会议题。一段拍摄花絮中,导演对演员的暧昧调侃(“你们早晚会那个的”)更引发对创作团队专业性的质疑。
网友深挖发现,导演瞿友宁曾因《亲爱的,热爱的》使用错误地图陷入“立场争议”,此次争议中其过往言论再被翻出。尽管其多次澄清,但公众对其创作动机的信任度已大打折扣。加之剧中将重庆描绘为“犯罪高发地”(如频繁展现女性在公共场所遇险),被批抹黑城市形象,甚至引发重庆官方不满。
2.选角争议与角色撕裂原著中温以凡是“明艳攻击性”的浓颜系美人,而章若楠的“氧气初恋脸”与角色设定严重不符,削弱了人物坚韧独立的特质。此外,白敬亭饰演的桑延因“精明鼠系”长相与原著187cm“拽哥”形象差距大,导致CP感不足。尽管二人演技获部分认可,但“形神皆失”的选角加剧了原著粉的抵触情绪。
3.剧方应对失当:沉默与删减激化矛盾面对初期质疑,剧方选择沉默,直至舆论发酵后才发布声明承诺“审查争议情节”,但未提及具体整改方案。随后虽删除部分镜头,却保留核心骚扰剧情,被批“治标不治本”。观众要求重新拍摄或邀请原著作者参与改编的呼声未被回应,导致信任危机加剧。
近年来偶像剧陷入“工业糖精+狗血冲突”的套路,《难哄》试图以性骚扰情节制造话题,却暴露了创作力的匮乏。正如业内人士指出,当爱情主线无法支撑剧情时,部分编剧转向“猎奇化”冲突,忽视社会责任感。
2.敏感议题的“娱乐化”风险性骚扰是需谨慎处理的严肃议题,但《难哄》将其简化为推动男女主情感发展的工具。对比韩剧《就算敏感点也无妨》对性骚扰的深度剖析,国产剧在此类议题上仍停留在“消费苦难”层面,缺乏对受害者心理与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探讨。
3.平台与监管的“双重失守”优酷作为播出平台,在内容审核中未对争议情节提出修改要求;广电部门对“擦边球”内容的监管也存在滞后性。网友呼吁建立“性骚扰情节分级审核机制”,要求涉及此类内容的剧集需配备专业顾问团队。
《难哄》事件标志着观众对“悬浮剧”忍耐度归零。数据显示,其豆瓣评分从开分6.8骤降至4.2,差评中“价值观扭曲”“消费女性”成高频词。这警示从业者:流量与IP红利终将让位于内容质量与社会价值。
2.创作伦理的“重建路径”尊重原著精神:改编需平衡商业性与文学性,避免为噱头扭曲核心人设;
建立专家评审:涉及性骚扰、家暴等议题时,引入社会学者、心理学家参与剧本评估;
城市形象协作:与拍摄地政府沟通,避免片面化呈现地域特色。
《难哄》的下架呼声,是一场观众对影视行业“底线失守”的集体抗议。当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失衡时,再精美的画面与流量明星也难掩价值观的溃败。
未来,唯有将尊重观众智商、敬畏社会议题作为创作前提,才能让影视剧真正成为照见现实、启迪思考的镜子,而非消费苦难的“流量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