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一场因文身引发的法律风暴2023年5月,吉林市14岁少女小雯在朋友推荐下,花费150元在某文身店双臂纹花图、手腕纹汉字。母亲发现后,以“未成年人文身”为由将店主告上法庭,索赔76.9万元清洗费及精神损失费。法院审理后认定,店主未核实小雯年龄即提供文身服务,违反《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需承担60%责任,赔偿首次清洗费9.6万元及返还文身费用;父母未尽监护义务,承担40%责任。
争议焦点:150元文身为何需76.9万清洗费?经四家医院联合鉴定,小雯的纹身需8次激光治疗,总费用高达76.98万元。因清洗过程漫长且费用高昂,法院基于实际需求及家庭经济状况,仅支持首次治疗费用9.6万元。这一数字引发公众热议:文身的“廉价”与清洗的“天价”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文身行业对未成年人的潜在风险。
【法律剖析】——文身店的“不可承受之重”
法律红线:未成年人文身全面禁止2022年国务院《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或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违者需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本案中,法院援引《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认定店主未尽审慎核查义务,存在过错,故承担主要责任。
“自愿”不能免责店主辩称小雯自愿且已展示过往文身,但法院指出,未成年人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自愿”不具法律效力。文身店必须主动核实顾客年龄,若仅凭外观判断,易因疏忽担责。
【社会追问】——谁该为未成年人的“一时冲动”买单?
文身店的责任边界:有网友质疑,若未成年人使用假身份证或伪装成年,店主是否仍需担责?法律专家指出,店主需尽“合理注意义务”,例如要求出示身份证或电子验证信息,否则难逃疏失之责。
监护缺位的代价:小雯母亲虽获赔,但法院明确指出其监护失职。未成年人多次文身未被及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同样值得反思。
【行业警示】——文身行业的“高危”信号
经济风险巨大:本案店主仅收150元,却面临近10万元赔偿,暴露出行业法律风险的“不对等性”。多地已出现类似案例,如上海、浙江等地检察机关对违规文身店提起公益诉讼,罚款与赔偿叠加,足以让中小文身店破产。
职业发展受限:文身可能影响参军、公务员报考等,尤其是执法、司法岗位明确要求无文身。未成年人的一时兴起,或致终身遗憾。
【你的孩子是否正在“隐形风险”中?】未成年人文身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之痛。点击关注,获取《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指南》,教你如何识别风险、守护孩子身心健康。
结语150元文身与76万清洗费的背后,是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坚定立场。此案为文身行业敲响警钟,也提醒家长:守护未成年人,需法律、社会与家庭的合力。正如网友所言:“有些钱,挣了可能赔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