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城市天际线时,总想起陶渊明笔下那缕"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我们像迁徙的候鸟,在季节更迭中逐渐迷失归途。
直到某个被晚风拂面的黄昏,忽然听见血脉深处传来召唤——老了,就回农村,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院。


01
院墙外是人间,院墙内是浮生
不必效仿苏州园林的精巧,也不用追求徽派建筑的考究。用溪边捡来的青石垒墙,让爬山虎在缝隙里编织绿毯。
院门就用老榆木现劈的木板,晨昏开合间带着树木的年轮与呼吸。
这样的院落不讲究对称工整,东墙斜倚的竹竿上晾着粗布衣裳,西角歪脖树下拴着聒噪的芦花鸡。
倒是应了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野趣。
檐下要留一方天井,雨水顺着青瓦滴落成帘。春日里接些檐角水煮新茶,能尝出云絮的甘甜;夏夜搬张竹榻仰面而卧,银河像泼在靛青幕布上的银砂。
秋收时把晒干的玉米穗挂在梁下,冬雪夜围炉煨芋,听北风在晾衣绳上弹奏的琵琶曲。
这般"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的光景,原是最熨帖的烟火人间。

02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晨雾未散时扛锄出门,鞋尖沾着露水走向东篱。
翻新的泥土泛着油亮的光泽,蚯蚓在指缝间逶迤而过。种半亩粳稻给麻雀留口粮,栽几畦紫茄让蟋蟀当琴房。
豆角架下埋着去年的冬瓜种,南瓜秧悄悄爬过邻家的篱墙。
这般"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笨拙,倒比精准调配的有机农场更得天地真意。
晌午日头毒辣时,老槐树的浓荫里藏着石磨。推两圈磨子舀勺豆汁,就着新摘的黄瓜当午膳。
蝉鸣最盛的七月,荷塘里的莲叶忽然支起粉白的骨朵,恍若陆放翁笔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韵致。
傍晚牵牛回栏,见着夕照里摇曳的芦苇花,忽然懂得《诗经》里"蒹葭苍苍"的温柔。

03
灶间飘紫烟,檐下话桑麻
老灶台的火舌舔舐着铁锅,柴火的噼啪声里飘着饭香。灶王爷的画像被熏得发黄,供桌上摆着新蒸的枣馍。
用陶罐煨着野荠菜,柴火余烬里埋着烤红薯。这般"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简朴,竟比饕餮盛宴更暖肠胃。
村口老槐树下聚着纳凉的乡邻,竹椅上摇着蒲扇讲古。张家的媳妇学腌咸菜,李家的老汉教编竹篾。
谁家屋檐下晾着蓝花布,针脚里藏着待嫁女儿的心事。暮色四合时,孩子们举着萤火虫灯笼疯跑,狗吠声惊起竹林里的宿鸟。
这般"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温情,原是血脉里流淌的乡愁。

04
月下闻笛声,花里逢故人
春分前后,院角的梨树忽然开满白雪。折枝插在粗陶罐里,能香透半间草堂。
夏至时紫藤瀑布般垂落,架下石桌摆着天目茶盏。秋分酿的桂花酒封在陶瓮里,冬至启封时满室芬芳。
这般"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的四季,原是造物主最慷慨的馈赠。
若有故友踏月而来,便取下檐下风干的老腊肉,割半斤新酿的高粱酒。就着月光说些少年荒唐事,醉眼朦胧处,见着流萤在豆架间明灭。
恍然想起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方知最暖不过人间烟火,最真不过故人情长。

05
荒度余生处,方是真归途
这样的院落不必面朝大海,却要记得给麻雀留扇窗棂。石阶上的青苔不必清扫,让它们慢慢爬上砖缝。
墙根的野菊开败了也不必惋惜,自有新的种子在风里等候。就像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晨昏轮转里参透生命的禅意。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当城市的霓虹淡成遥远的星子,当院角的凌霄花爬过第十个春天,终于懂得杨万里笔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期待。
原来所谓归处,不过是让疲惫的灵魂在草木间打个盹,让漂泊的脚步在炊烟里寻个根。这般"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通透,原是最圆满的余生。

写在最后
老了,就回农村造个院子吧。
让瓦檐接住南飞的雁,让石阶长满斑驳的苔,让日子在鸡鸣犬吠里慢下来。
不必问春去秋来几轮回,不必叹青丝白发几时休。
就像那株长在院心的老槐树,春来发几枝新芽,秋去落几片黄叶,自在从容地过完一生。
如此,方不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真之意。
-The End -
作者-庸子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