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中国”油画作品赏析——张义波

中国艺术公社 2018-04-21 18:01:07

艺术家简介

张义波,1966年生。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多部个人专著,教学丛书,作品发表于海内外多种专业杂志与报刊,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邓小平纪念馆等专业团体与机构收藏。

作品鉴赏

优美作为人的本性

(节选)

焕青

▲《花样年华》 150cm×100cm 2016年

从前,美术是以美为核心来感染人们的心灵。后来,随着社会变迁,画家在造型艺术这种传统工作中强调了思想、语言和技术等多种价值,于是,美术就象初春的原野,长出我们靠过去有限的常识未见得能识别、能欣赏、能理解的奇花异草。当然,这只是个比喻。事实是,近、现代美术涨破了原有的规范,从单纯的审美向度转而对人心全面的辐射,万象纷呈的现象后面,连接了纷繁的美术观念和知识。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仔细端详张义波的作品,在长满奇葩的油画界,你也会同意这种源自西方传统深处的美,穿透时间,在浮华的今天依然能打动太多的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什么经典的形式感染力不易失 。

▲《往事记忆》80cmX100cm

在欣赏者眼里,一件绘画作品之所以值得凝视,必定是它能激起某种玄想和非常的感受。在心灵活动中,特异的情绪会引导我们累积特殊的情感,特殊的情感才是值得记忆的内容和影响人格的力量。那些真正对艺术有内在需求的人们,是把作品看作构成自己精神生活的元素和修辞。由于艺术,生命常常能由个体和局部进入人性宽阔的广场。

▲《枫丹白露的河水》 60cmx50cm 2014年

经典性的修辞,以及由这种修辞所组成的经典意义,一直都是人性广场的中心,尽管这个广场上有各种各样大有差异的艺术现象,但优美总是作为人类的本性,从正面赋予作品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人类社会用相对普适的法则汰选经典,构成所谓经典的思想/艺术秩序的时候会起到铺陈气象的作用。人们习惯性地遵循这个被叫做传统的价值体系,不仅把它视为思想资源,也当作修养的参照和来源。这就让这个系统获得了统摄的活力:任何时期的思想和艺术都有可能在其他时代转世变体,成为当下的思想和形式,但是,它们都多或少地与优美有关,在传统美术领域,这几乎是普遍现象。

▲《山高水长》180cmx138cm 2017年

不过,画家直接用经典的形式、以优美为目标来工作需要很高的天赋,像张义波这样,用精准的造型、笔笔相接地刻画一位灯光下的模特,每一位受过写实训练的画家都清楚其中的难度。敢于面对难度是一回事,有能力让这种难度上升为优美的油画语言是另一回事。太多的写实画家由于造型能力羸弱,踯躅在美的远处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他想让作品承载的意义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因为写实油画这种经典形式,已经培育出众多苛刻的欣赏者。之所以强调这些,是想在议论张义波的作品时有个前提:张义波在写实又专注传统美感的画家当中,属于深通个中三昧的人。

▲《老街》80cmX60cm 2009年

中国的写实油画一直面临两个重要任务,首先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西方古典时期以来的技术,变成中国人熟练表达的工具;然后是如何让表达成为有价值、有水平的思想成果。其实,这也是中国油画普遍的任务,影响我们正视这个问题的障碍是:粗略看去,写实油画不仅更依赖技术,也更容易被技术束缚。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首先是一种观念,它更像是一种制度,画家是围绕某种制度来建立与之匹配的视觉秩序。写实主义有古远的历史,虽然秩序经常随不同的文化情景以及画家的风格而变迁,但制度在二十世纪以前基本不变。国内的写实画家也都赞赏弗洛伊德、洛佩兹、费舍尔等少有的几位写实样貌的画家,却很少注意他们是遵循写实主义秩序同时又是颠覆了这种制度的人。当然,假如你着眼于制度,你就可能是对绘画任务中的后一种感兴趣的人。不过,这两种类型都是中国油画缺少的,客观地说,国内写实主义画家在秩序上有深入研究的本来就不多。所以,我们关注张义波,就是对油画从语言到表达的深入程度的关注。

▲《枫丹白露维多利亚的酒店》 60cmx50cm 2012年

在喜好绘画的观众眼里,像张义波这样的画家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他用颜料在画布上描绘出可信的图像,通过他这个灵媒,孤立的颜料能转现出栩栩如生的景象,这何尝不是一种神奇的能力?这也是写实主义画家从西方的历史中获得特殊资质的原因。当我们面对张义波的作品,仍然会产生和古人相近的感受:你会信服眼前的这幅画,接下来也会承认,绘画是一桩既神奇又需要天赋的工作。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