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失踪之谜——国家派出专案组也没有找到他的任何线索

晨曦微尘 2024-12-30 15:02:02

“以言论政,不易;无所偏倚,尤难”。

2015年5月19日,储安平的衣冠冢落户于江苏宜兴西郊之外的龙野公墓。

1949年之前,储安平是国内著名的评论家。

对于储安平,《储安平传》作者韩戌曾高度评价:“独立创办《观察》周刊,集合百余位一流学者论政,将杂志打造为国共内战时期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开创了新闻史上著名的‘储安平时代’。”

宜兴是储安平的故乡,能葬在这里恐怕也是储安平的夙愿。

然而,蹊跷的是,这里只有衣冠冢,埋葬的并不是储安平的尸身。

至于为何会这样,主要是储安平离奇失踪,消失于茫茫人海。

即便国家派出了专案组,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储安平其人

1909年11月5日,宜兴名门望族储家诞下了一个男婴,他便是储安平。

储家历代都是读书人,从南宋到清末,出了许多知名的读书人。

比如储安平的十二世祖储昌作、八世祖储大文都是进士出身。

生在储家,不用考虑一日三餐,只管用功读书。可是储安平小的时候,不算是一个幸运儿。

出生后第六天,母亲就因病去世;14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要不是伯父的抚养,储安平难以有日后的成就。

求学时,储安平的成绩很好。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储安平得以进入光华附中。

在这里,储安平深受左翼思潮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不时也上街游行。

1928年9月,储安平考入光华大学文科政法系。

本来,他想成为一位作家,还是“新月派”的后起之秀,结交了代表人物徐志摩。

不过,爱好是爱好,储安平写出的一些文学作品却并不成功。

尽管内心深处对文学还是充满了眷恋,但现实的反馈和理智终究是战胜了感情,放弃了心爱的文学,投身编辑事业,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1933年7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储安平被聘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中央公园》。

上任的头一天,储安平就在《中央公园》栏目登出了征稿启事:本园自7月5日起内容革新,除特约海内名家撰稿外,欢迎读者投稿。

惠寄稿件,内涵应真实,态度务求幽默,文章须有光彩。

这则启事完全由储安平所写,体现了他公正、理性的编辑原则。

他重视名家,也不忽视平民,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依文章的内容作为选用的标准。

回忆这段编辑经历,储安平说:“我自认我是一个比较公正的编辑。我审阅稿件,以内容为标准,好的即用,不好的不用。朋友的稿子,不合用也退。不但写信退,甚至当面退……民国二十二年夏,我的恋人端木露西从北平寄来了三篇稿子,但我一篇都没有用。”

一个编辑,若没有特立独行的勇气,恐怕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储安平是具备这样的勇气的,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编辑工作。

比如说1933年秋天,一位远在河南的读者投书《中央公园》,揭露穆时英作品《街景》抄袭了日本作家池谷信三郎《桥》的结尾。

储安平是穆时英的朋友,接到信后,他没有一丝犹豫,将读者全文刊登在杂志上。

工作上,储安平的认真、细致、客观等特点是无可挑剔,可政治上,储安平的某些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强邻日本磨刀霍霍,对中国虎视眈眈。那时候的储安平特别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

在他的眼中,一个领袖,如果能富国强民,哪怕是个独断专行的政治家也无伤大雅。

1936年,储安平留学德国,以特派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这届奥运会。

当希特勒入场时,储安平拍手鼓掌,欢呼雀跃,还写道:“希特勒从大门到司令台,我们只见希特勒举手答礼,同时也听到海啸般的欢呼声。德国的人民,喊着那样恳切、勇敢来欢迎他们的元首。我看到几十万条粗壮的胳膊,像铁一样伸着,没有一点颤动,没有一点下斜,他们德意志国民的精神那时就落在了这条胳膊上。”

某一段时期内,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蒙蔽了储安平的眼睛,使他忽视了独断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也让他不能透过现象看见法西斯危害人类的本质。

引火上身

抗战爆发后,储安平回到祖国,一边教书,一边办杂志,最知名的就是《客观》周刊的出版。

随后,又在重庆创办了《观察》。《观察》和《客观》宗旨基本相同,重视理性。

在发刊词中,储安平对“理性”二字,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一种政治上的思想,必须基于理性而非出于情感……我们国家一线前途,全系于今日一般青年肩上。冲动、偏狭、强横,都足以造乱而不足治乱。

《观察》上的文章作者,既有左派学者,也有右翼文人,既有批评国民党贪污腐败的,也有抨击中共的意识形态过于唯一。

他们之间往往也是互相争论,寸步不让。储安平也曾邀请胡适撰稿,但胡适认为《观察》并没有不偏不倚,而是总体偏左,因而只给储安平写了九个字——“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倒”。

时间的指针指向了1948年,国民党对于言论的管制也越来越严。

蒋介石于12月25日,查封了《观察》杂志。

储安平事前得到了消息,急忙逃亡了北平,逃过了一劫。

北京和平解放后,储安平通电表示拥护,还跟随“东北民主人士观察团”,亲自考察了中共控制地区的情况。

此后,储安平更加相信中共,成为政协代表。

1956年,储安平被任命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

《茶馆》中有句经典台词——“莫谈国事”。

对于文人而言,不谈国事是绝对不存在的,儒家的“事君之道”深入每一个知识分子的骨髓,怎么能不谈政治、不关心社会呢?

储安平的失踪就和政治有莫大的关系。

从本质上分析,储安平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主业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事业的独立报刊人。

新中国建立初期,万象更新,人心振奋。

在蓬勃朝气的社会环境之下,包括储安平在内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被这巨大的快乐冲淡了戒备,仿佛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说了。殊不知意识形态的铁拳即将朝他们的面门打去。

在胡乔木的推荐下,储安平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毛主席的一句“《光明日报》可以和《人民日报》唱对台戏”,更加让压抑已久的储安平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番,全然忘记了社会环境。

储安平在报社更是宣称“只要是事实,什么新闻都可以登”,甚至提出重大新闻不用请示中央宣传部。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应邀出席党外人士座谈会。

会上,储安平做了《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演讲。

这篇演讲的文字稿一经推出,就石破天惊,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响应。

不过他不知道,这场座谈会是引蛇出洞的一环,目的就是让一些妖魔鬼怪现原形。

演讲中,储安平大肆抨击执政党,触动了最不能触碰的“权力”二字。

他妄言道:“这几年来党群关系不好,而且成为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急需调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何在?据我看来,关键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眼色行事,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

更具体一点,在职位安排上,储安平还声称“最近大家对小和尚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没有人提意见。”

很快,储安平就遭到了批判。1958年1月18日,九三学社决定撤销储安平的中央委员职务。

之后,储安平被下放到北京西南郊的一个农场,放了两年羊。

获准回家后,储安平没了工作,只得闭门读书,不见外人。

失踪之谜

1966年秋季,储安平扫完大街,精疲力竭回到家中,发现又有人来揪斗他。

不愿受辱的储安平立即从后院翻墙出逃,跑到数十里外的潮白河,心一横,跳了下去。

幸运的是,正巧有路人走过,将他救了上来。

回来后,储安平被交给了官方,看管了起来。

10月的一天,储安平的女儿回到家,发现家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

只有在躺椅上,放着一个捆着的行李卷。

女儿到处寻找父亲的踪迹,始终没有找到。

于是女儿没了办法,将情况禀告给了九三学社的军代表。

军代表立即报告了周总理,周总理指示公安部,成立一个专案组,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储安平的踪迹。

所有可能的地方,包括新疆都去了一趟,也没有找到。就这样,储安平离奇失踪了。

关于储安平的下落,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可能。

有人说,储安平逃走以后,回到江苏老家,心灰意冷,剃发出家,当了和尚。

还有一种说法是,储安平花光了身上的零钱,来到了天津塘沽跳海自杀了。

证据则是,储安平写了一张纸条托人交给了李如苍,上面的内容很简短,只有几个字——“如苍兄,我走了。储。”

还有一种说法是储安平以失踪为由,隐姓埋名,等动乱过去设法逃到了美国。

在章诒和《往事并非如烟》中,写道:“20世纪八十年代初,吴祖光访美归来后,兴奋地对章伯钧的小女儿说,有个老作家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散步,忽见一人酷似储安平。那人见有跟踪者,快步疾行。老作家怕错过这个机会,便高声喊道‘储先生’。那人听后,丝毫不理,在一个拐角处消失不见了。”

最后一种可能是惨遭打死。

根据雷逸湘的透露,他曾试图寻找过储安平。

历经千辛万苦,住在北京的孙毅斌女士提供了口供。孙毅斌原来是北京一所小学的教师,她有一个姐妹,诨名“四妹”。

“四妹”的本职工作是街道的会计,储安平曾扫过街道,两人便在工作中结识。

那时,储安平和上海的易女士结婚仅四年,就因储安平被打倒遭到了牵连。

名声、地位丧失殆尽,易女士便和储安平劳燕分飞。

潦倒的储安平于不幸中,结识了“四妹”。

“四妹”很钦慕储安平的才华,久而久之竟然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运动爆发后,储安平遭到了毒打,“四妹”忧心忡忡,害怕储安平遭遇不测。

有一次,她鼓起勇气看望储安平,发现储安平被一伙不明身份打得奄奄一息。

他们用担架将储安平抬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次日,储安平便离奇失踪。

结语:

182年6月,储安平的儿子储望华准备前往澳大利亚留学。

临走之际,储望华原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办公室主任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件,向储望华宣布“你的父亲储安平,已经死亡。”

这份文件,是由中央统战部发放,应该是确凿无疑的结论。

在《父亲,你在哪里?》这篇文章中,储望华写道:“父亲的死讯为我离国送行,我的心中猛然泛起了一种不可言状的感慨和伤痛……。”

不久,储安平的衣冠冢落在了家乡宜兴。

参考资料

《储安平生死之谜又一说》 二闲堂

《不羁之士——自由主义报刊人储安平研究》 中国传媒科技

《储安平:理性和情感》 粤海风 2015年第5期

0 阅读:3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