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格局与师范院校的重要地位
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四川省,教育版图正经历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 。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力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领域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这一动态变化的格局中,师范院校因其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专业师资的重任,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师范院校是教育体系的基石,源源不断地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合格的教师。它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职业道德,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一所优秀的师范院校,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师范院校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四川省,众多师范院校各显神通,其中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绵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争夺 “第三师范” 荣耀的有力竞争者。它们的发展轨迹和竞争态势,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努力与突破,也折射出四川省教育版图的新变化。乐山师范学院:厚积薄发,特色领航
(一)发展历程回顾乐山师范学院的发展之路,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坚持的成长史。它的前身可追溯到 1978 年成立的乐山教育学院 ,在那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乐山教育学院就肩负起了培养教育人才的重任,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1998 年 11 月,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并入乐山教育学院,实现了一次重要的资源整合与力量汇聚,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1982 年 4 月,省属乐山师范专科学校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1993 年 9 月改称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专科教育领域不断深耕,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育人才。2000 年 3 月 21 日,这是乐山师范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教育部同意在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基础上建立乐山师范学院,从此学校开启了本科教育的新篇章。此后,学校不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2012 年纳入教育部 “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这一合作不仅为乐山师范学院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助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 年,学院成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 年列入 “优先培育” 单位,2023 年纳入四川省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一步步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办学特色与优势专业乐山师范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三化五融合” 改革成果。以 “专业化固本、职业化增能、个性化提质” 为目标,通过 “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学用创融合、校政行企融合和师资融合” 的路径,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融合方面,学校围绕教师教育、智能制造等 5 大专业集群,分层分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融合发展学院及专业试点建设改革,鼓励试点学院与地方共建特色鲜明的行业产业学院,立项建设了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等 7 个 “融合发展试点学院”,以及 “特殊教育专业普特融合” 等 16 个融合发展试点专业。其中,特殊教育专业堪称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在四川省内有着诸多 “第一” 的头衔。它是四川省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项目专业、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专业、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 “课程思政” 示范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办学历史悠久,是目前四川省内特殊教育办学历史最久、专业设置最全、办学规模最大、教学科研平台最多的高等学校 。学校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为川渝两地培养了数千名特殊教育师资。2017 年试水单考单招听障本科生,开启了残疾人本科教育的探索,形成 “特教 + 艺术” 聋人教师师资培养的路径,成为四川省唯一培养听障本科学生的高校。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共建特殊教育合作基地,每年选拔 15 - 20 名学生到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学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课程融合上,学校开展 “课程四融合” 专项建设。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等,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20 余项,并作为牵头高校入选 “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专业课程与行业需求融合,对标行业标准与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出版学科教学法、地方文化等系列教材 70 部;专业课程与 “双创” 融合,构建涵盖全体学生、兴趣学生和精英学生的三维 “双创” 课程体系,建有省级 “双创” 示范课程 8 门,出版 “双创” 类教材 12 部;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搭建信息化平台,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建成校级在线课程 500 余门,上线 “学银在线” 26 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10 门 。(三)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的努力与成果在学科建设方面,乐山师范学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整合资源,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3 年纳入四川省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这是对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高度认可。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学位点 “三位一体” 建设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在 2024 年 7 月 8 日召开的学科建设工作会上,学校明确了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压实责任,确保实现学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任务,乐山师范学院始终将其放在首位。学校构建了 “四年一贯制”“四层次有机衔接”“课内外、第一二课堂、校内外和线上线下结合” 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建立 “院 — 校 — 省 — 国家” 四级、“企业 — 区域 — 协会 — 政府” 四类学科竞赛体系,建构 “校 — 省 — 国” 三级、“创意 — 创新 — 创业” 三类 “双创” 训练体系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纳入拓展创新实践环节和课程教学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在 “互联网 +”“挑战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等竞赛中,获得创新创业比赛国家级铜奖和省级金奖等 88 项,省级及以上 “挑战杯” 获奖 96 项 。在 2024 年 11 月至 12 月,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生在全国多项高水平日语学科竞赛中荣获佳绩,11 月初,2024“外研社?国才杯” 四川省大学生 “理解当代中国” 外语能力大赛中,2022 级日语专业朱文杰获得日语赛项铜奖;11 月中旬,第 20 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中,2022 级日语专业李婷荣获三等奖;12 月 7 日,在第十八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西南赛区决赛中,2023 级日语专业李飞扬获得西南赛区决赛三等奖 。在第 49 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昆明站比赛中,由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牵头组建的 ACM 集训队,由杨骏老师指导,罗明杨、杜金晶和王业鑫三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荣获铜奖,学校在此项赛事中连续三年获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江师范学院:政策助力,崛起之势
(一)政府支持与发展契机内江师范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内江市政府对其建设师范大学给予了坚定支持 。在 2025 年 1 月,内江市发布的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内江师范学院建设师范大学,这一政策利好犹如给学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这不仅是对学校过去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标志着内江师范学院正式迈入 “升格” 快车道,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二)近年来的发展成就近年来,内江师范学院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招生录取方面,2024 年学校招生工作成绩斐然。8 月 12 日,随着新疆单列(选考外语)最后一批录取通知书寄出,学校在全国 29 个省 (市、自治区)的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所有专业均按计划完成。2024 年招生专业共 52 个,完成招生录取批次 79 个,录取考生 6418 人(其中普通本科 6050 人、专升本 300 人、第二学士学位 68 人) 。招生录取生源质量已连续三年居省内非中心城市同类院校首位。专业认可持续彰显,法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小学教育、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育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专业,省内志愿填报率均超过 1500%;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24 年省内普通理科类最低调档线居全省位次 110543,较去年跃升 4453 位;普通文科类最低调档线居全省位次 24855 。四川省本科二批普通文史类录取本科生 1205 人,超本科一批省控线 487 人,占比 40.41%;法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连续三年超本科一批省控线录取;文史类最高分 567 分,超本科一批省控线 38 分。省内本科二批普通理工类录取本科生 2304 人,超本科一批省控线 142 人,占比 6.16%;理工类最高 602 分,超本科一批省控线 63 分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多个专业获得认可。2022 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学校汉语言文学、化学、体育教育三个专业通过中学教育第二级专业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六年,自 2022 年 7 月起至 2028 年 6 月止。加上之前通过认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目前学校已有 4 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不断优化,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也提升了学校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三)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内江师范学院有着清晰的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将继续优化 “3+2+3” 学科建设总体布局,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 。重点打造以鱼类保护、“川鱼” 资源开发利用为特色的水产学科,以及以基础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教育学学科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 “三分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 “学生发展分类别、培养过程分阶段、课程教学分模块” 的 “三分” 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地区发展培养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优化引才政策和引进流程,畅通引才 “绿色通道”;针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 “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推进特殊人才支持计划,不断提升引才吸引力;完善 “柔性引才” 机制,多方位用好智力资源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校还将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助力中华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学生素质 。通过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内江师范学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绵阳师范学院:稳步前行,蓄势待发
(一)学校的发展现状绵阳师范学院坐落于中国科技城、李白出生地 —— 全国文明城市绵阳市,是一所省市共建、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其发展历程丰富,2002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 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 年获准成为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 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20 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硕士授权优先建设单位,并作为部省协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2023 年高质量完成审核评估工作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23 年 9 月,设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建筑面积近 50 万平方米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 1223 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指导 。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 19500 余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元的文化交流环境 。设有 16 个二级学院,51 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 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专业选择空间 。在专业建设方面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2 个 。在 2024 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总榜)中,绵阳师范学院位列第 368 名 。(二)就业与深造情况分析从绵阳师范学院发布的 2023 - 2024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在人才培养输出方面的成果 。2024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 5096 人,实际毕业人数 5096 人,毕业率为 100.00%,学位授予率为 95.86% ,这体现了学校扎实的教学质量和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 。截至 2024 年 8 月 31 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 92.74%,表明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 62.63% ,这反映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实用型人才 。在就业地域分布上,2024 届就业毕业生中,有 80% 以上毕业生在四川省内就业,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南充等地市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众多;绵阳作为科技城,产业发展迅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较大;南充等地也在积极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从用人单位类型来看,本届毕业生有 40% 左右在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政府机构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 。其中,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毕业生中,主要集中在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就业,这也凸显了学校师范类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 。在深造方面,2024 年本科毕业生升学 515 人,占 10.11% ;其中出国(境)留学 14 人,占 0.30% 。学生初试成绩平均分 351 分,较 2023 年提高 2 分,48 名学生笔试成绩在 390 分以上,174 名学生被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双一流” 建设高校录取,占录取人数的 34.18% 。这些数据表明,绵阳师范学院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潜力和深造能力,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术平台上继续发展 。(三)为提升竞争力所采取的措施绵阳师范学院深知学科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在 2024 年 7 月 15 日召开的学科建设推进会暨 2024 年院长论坛上,校长陈寒作题为《攻坚克难笃行不怠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上水平》的主题报告,提出 “到 2030 年,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研究生培养规模等关键指标,达到更名大学的基本条件” 。这一目标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学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决心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 “教学型、地方型、应用型、师范型” 的办学定位,坚持 “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做实”,致力于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获批了多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同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 524 人、博士众多,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在申硕工作方面,绵阳师范学院也在积极努力 。2024 年四川省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名单中,绵阳师范学院入列排序第五位 。虽然排名第五,但根据《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其他类)》,学校的资源与环境(0857)、教育(0451)和国际中文教育(0453)三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达到申请基本条件 。如果此轮申硕成功,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学校还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校对比与竞争态势分析
(一)综合实力对比从学科建设来看,乐山师范学院 2023 年纳入四川省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林学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 “双一流” 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内江师范学院 2024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教育、农业 2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并在积极优化 “3+2+3” 学科建设总体布局。绵阳师范学院在 2024 年四川省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名单中入列排序第五位,资源与环境(0857)、教育(0451)和国际中文教育(0453)三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达到申请基本条件 ,若申硕成功,学科建设将迈上新台阶。师资力量方面,乐山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 1500 余人,高级职称 400 余人,博士、硕士学位近 1200 人 。内江师范学院有教职工 1502 人,其中专任教师 1166 人,正、副高级职称 443 人,硕、博士 1077 人 。绵阳师范学院拥有专任教师 1223 人,高级职称 524 人、博士众多 。可以看出,三校在师资规模和结构上各有优势,都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科研成果上,乐山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省部级项目 7 项,参与 863 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CCF 推荐的 A 类学术论文 3 篇、C 类学术论文 3 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70 余篇;获得专利授权 19 项、软件著作权 6 项 。内江师范学院近五年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2000 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220 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0 余篇(件);出版专(编、译)著 155 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15 项 。绵阳师范学院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58 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472 篇,其中 SCI 126 篇,出版学术著作 43 部 。三校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科研项目级别、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二)各自的优势与挑战乐山师范学院的优势在于其特色鲜明的办学成果,“三化五融合” 改革成果显著,特殊教育专业优势突出,在四川省内有着诸多 “第一” 的头衔 。学校在课程融合、专业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然而,学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学科建设上,虽然已纳入四川省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但与一些老牌师范院校相比,学科综合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科研方面,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转化效率还有提升空间。内江师范学院的优势在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学校近年来在招生、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招生录取生源质量连续三年居省内非中心城市同类院校首位 。但学校也面临着竞争压力,在学科建设上,虽然已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但与其他实力较强的师范院校相比,学科布局和学科特色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凸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虽然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绵阳师范学院的优势在于其稳步发展的态势,学校在教学质量、就业与深造等方面表现出色 。2024 年本科毕业生毕业率高,就业率达 92.74%,升学人数占 10.11% ,且有众多学生被 “双一流” 建设高校录取 。学校在学科建设上也在积极努力,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但学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申硕工作上,虽然已有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达到申请基本条件,但申硕竞争激烈,仍需全力以赴;在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与一些省内知名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品牌建设。(三)谁更具潜力成为 “第三师范”基于前面的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凭借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在学科建设上的突破,如纳入四川省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在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一定优势,若能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内江师范学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招生和专业建设上成果显著,随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获批,若能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也有很大的潜力成为 “第三师范” 。绵阳师范学院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方面表现优秀,若能在申硕工作上取得成功,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强学校的宣传和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样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三校各有优势和潜力,谁能最终成为 “第三师范”,还需要看未来几年它们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和突破。这不仅关系到三校自身的发展,也将对四川省的教育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期待 。对四川教育版图的影响与展望
(一)师范院校发展对区域教育的推动作用师范院校的发展对于区域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绵阳师范学院的不断进步,为当地基础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 。这些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带着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成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升了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师范院校还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等活动,为当地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乐山师范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培训项目,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内江师范学院的教师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调研,为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绵阳师范学院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输送到偏远地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整个区域的教育水平 。(二)对四川省教育格局未来变化的展望展望未来,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绵阳师范学院的发展有望对四川省教育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三所院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它们将在四川省师范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师范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若内江师范学院成功建设师范大学,将提升其在全省乃至全国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汇聚,带动周边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乐山师范学院在 “双一流” 学科建设的推动下,特色专业和学科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为四川省师范教育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绵阳师范学院若申硕成功,将丰富其学科层次和人才培养类型,为四川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教育人才 。三所院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将为四川省教育格局注入新的活力 。它们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四川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种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促使四川省教育格局更加多元化、优质化,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助力四川省在教育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四川省教育版图也将随着这三所师范院校的发展而不断优化,迎来更加繁荣的新局面 。总结与思考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和绵阳师范学院在四川省师范教育领域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实力 。乐山师范学院凭借特色办学和学科建设成果,在特色专业领域独树一帜;内江师范学院在政府支持下,招生和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发展势头迅猛;绵阳师范学院教学质量过硬,学生发展前景良好,在就业和深造方面表现优异 。它们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动力,也为四川省师范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这种竞争促使各院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师范教育是四川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未来 。希望大家持续关注乐山、内江、绵阳师范学院的发展动态,也欢迎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对这三所院校的看法和期待,共同为四川省师范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