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用爱发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京法网事 2024-12-11 17:09:59

12年前,我来到少年审判的岗位。在我看来,少年审判是司法工作中极其特殊的领域,看似简单却不简单。情理法的碰撞,在这里显得尤其激烈;一个案件的结局,常常牵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幸福和未来。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关联着别人的人生,也能给他们希望。

庭内到庭外

守护孩子利益是我最大责任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最常接触的是不同年龄、不同类别、不同境况的未成年人,其中不乏罪错及权益受损的青少年和儿童。做好这份工作,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很多时候还需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让我在感受破除知识壁垒带来的挑战外,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少年审判法官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记得在2016年的元旦前夕,我接到一位辖区职业院校老师打来的电话。“杨法官,我们有个学生间的纠纷,都三个月了还是解决不了,您快来帮帮我们吧!”原来是两名同宿舍的学生因作息时间等琐事与同学小刚产生矛盾,后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直至发生肢体冲突,小刚被打伤住院。挂了电话之后,我立即前往学校了解事情经过,组织三方家庭座谈、背对背调解,最终由这两名学生的父母对小刚进行了赔偿。

纠纷处理完,作为该学校的法治副校长,我对两名学生作出了严厉批评,两名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当场向小刚赔礼道歉。之后,我又从“同学情”“舍友情”的角度出发,积极调和三方的关系。后来,三名学生心中的芥蒂逐渐化解,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从学校走出来时,外面已是万家灯火。

功夫在庭外,既是少年审判的特色,也是我长久以来习惯了的工作状态。在审理一起伤害女童案件时,因为受害人报警时间距离案发时间已有2个月,案发地在外地,受害人年龄小、被告人又是“零口供”,且案发后受害人父母对被告人的怨艾情绪强烈,要求对被告人严厉惩处,案件处理难度比较大。一系列问题无法在卷宗中得到直接解答,为了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案件,我决定去案发地走一趟。

开了5个小时车后,我来到案发地点和周边地区实地走访,了解办案民警侦办经过,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与被害人家属进行面对面交流,开庭时,我依法通知侦查人员、证人以及有专业知识的人出庭,最终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九年。“感谢杨法官的付出,判决结果我们服。”宣判后受害人父母拉着我的手说。看到他们对公正的认可,再多辛苦也值了。后来,了解到受害人一家因为此事搬离案发地,在新的环境中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没有收入,我们为其申请了救助基金,希望帮助一家人开启新的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绝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从“庭内”到“庭外”付出更多,只有用心、用情、用行动,维护好孩子们的切身利益,才能成为未成年人得以信赖的守护者。

审前到判后

为了更好地教育、感化和挽救

我始终认为,少年审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使失足的未成年人顺利地重返社会,这并不仅仅是一判了之,而是帮助其重塑认知,引导他们有效回归正常生活。

在我曾经办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小安是一名刚被大学录取的高三毕业生,从小到大一直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我好奇这样的“乖孩子”怎么就犯罪了呢?经过多方了解,原来是因为小安曾经上寄宿学校时受到过同学的欺凌,在一次次的欺凌中,小安心中报复的种子慢慢发芽,最终演变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搞清楚罪恶的根源后,我陷入了思考,这个案子犯罪事实和法律规定都很清楚,签发一纸判决书当然容易,但小安“世界以恶相待、我也要以恶待人”的想法却仍是未根除的尖刺,随时可能刺向他人。为了让失足的小安心灵“康复”,我们联系了小安的父母,组织亲情会见,借助家庭的力量温暖、感化小安。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能走过阴霾的人,未来会一片坦途。遇到不能处理的问题时,要向家长、学校等寻求帮助,学会用良善之心处理每一件事情,我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拥抱阳光,我们会一直陪着你。”听我说完小安陷入沉思。两次亲情会见后,小安在服刑前对我说:“杨阿姨,我明白了,虽然我曾经受到欺负,但不能为了宣泄心中的委屈和不满而再去欺负别人,这种做法同样会造成被欺负者和我一样的心理阴影,甚至触犯法律。”

为了帮助小安在服刑后复归社会,我主动联系监狱管教,参与确定对小安的教育感化方向,并与小安约定,服刑期间每个月和我通一封信,交流最新的想法和感受。再后来,我鼓励小安重新参加高考,并买了专业书籍和法律读本去监狱看望他。对于我的到来他很是诧异,知道来意后,他有些哽咽,“谢谢杨阿姨百忙之中来看我,我会认真准备高考的。”此后,我陆续收到小安的12封来信,出狱后的小安信守承诺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大学。我仍持续与小安通过见面以及电话、微信沟通,及时掌握他的思想变化,帮助解答他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安的案件是我审理的众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之一,这些案件让我看到了少年审判的特殊性,也让我坚定了决心,要在案件审理中帮扶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理念到机制

将帮教工程融入社会治理

担任少年法庭负责人多年,我越来越意识到未成年人的帮教和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机制创新,也需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无论是身为少年审判法官,还是一名普通母亲,我打心里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成长道路上获得正确的教导,但个人的力量实在微薄,想要获得更好的帮扶效果,还得建立一套系统的、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通过调研,我发现未成年人再犯罪率一定时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现有的帮教措施和社区矫正工作也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为此,我和团队成员尝试从打造联合帮教机制上着手,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院党组的支持。在院里的协调沟通下,我们与团区委等多家单位开展座谈交流,围绕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涉罪未成年人考察帮教实施方案以及相应工作流程。终于,涵盖复学、就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项目的“青春护航基地”在2014年成立,这也是北京市首个综合性的帮教基地,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我感到非常荣幸。

“青春护航基地”建成后,我们围绕“帮、感、学、工、矫、察”六字,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全方位帮教。还记得有个犯故意伤害罪的未成年人小李,在与他的多次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从小父母双亡,长期处于失管缺管状态,性格极度敏感脆弱。于是我们依托“青春护航基地”,联合区妇联、团区委、爱心企业等,为小李量身打造了帮教计划,重新点燃了小李的新生希望。历时3年的帮教后,小李回归了正常生活。“青春护航基地”运行这十年期间,已经帮助了60余名罪错青少年复学复工。现在看来,从案件审理上升到机制创新,确实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系统和长久的支持与帮助。

有了青春护航基地的成功实践,我们后续相继建成 “相伴青春观护站”“相伴青春法官工作室”“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中心”,形成如今的“一站一室一基地一中心”工作体系。“四个一”工程构建起来之后,我们与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合作更加密切便捷,大大强化了对未成年人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对于少年审判法官而言,我们主动往前走的那一小步,或许就能够推动实现“六大保护”融合前进的一大步,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全力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都说少年审判工作是“特殊的希望工程”,在我看来,想要把这项“工程”做好做实,法官应当坚守法治信仰,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倾注所有的热心,关注孩子们内心的需要和渴望,用实际行动落实好“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这样才能让未成年人体会到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供稿:石景山法院

编辑:赵丹阳 汪希

审核:王芳

0 阅读:2

京法网事

简介:权威发布北京法院审判信息、司法动态,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