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议题
专场一: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专场二:城镇污水与污泥处理
专场三:盐湖提锂与新能源产业废水处理
开展盐碱地的综合改造与利用是保护和改善耕地的重要环节,也是遏制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加剧的必然选择。充分挖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十四五”期间,盐碱地的综合改造与利用应重点关注“以地适种”“以种适地”以及要素保障这三大关键点。
推动“以地适种”
强化盐碱土地的普查、改造和利用
盐碱地是盐类积聚的特定类型,普遍存在较高的碱化度,导致碱土和碱化土壤中的碳酸盐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现有盐碱地面积超过9900万公顷,占全球总量的约10%。这些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滨海盐渍区、东北苏打碱化盐渍区、黄淮海斑状盐渍区、宁蒙片状盐渍区以及青藏高寒盐渍区,是战略性耕地的重要后备资源。
需要在西北、东北、华北、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及南方沿海等盐碱主区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盐碱地资源的现状。要落实“藏粮于地”的战略,加大盐碱地的改造力度,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的治理与改良,积极推广有效的盐碱地改造方法。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探索种植耐盐碱能力强的油菜品种,如“饲油2号”“华油杂62”“华油杂158”,通过收割后翻耕作绿肥或饲料还田,显著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结构。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灌区耕地、黄淮海地区的耕地以及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耕地,盐渍化问题尤为突出。
在盐碱地的综合改造与利用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遵循水盐运动的自然规律,提出见效快、不易反弹、适应性广的调控方案,进行生物修复以培肥土壤。例如,“盐碱地农牧结合”公益项目通过增加盐碱土壤上层的有机质比例,形成团粒结构层,减少下层盐碱的上升和耕作层的盐碱浓度,从而显著提升地力,缩短撂荒地的复垦时间。
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制定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合理的间作、套作或轮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发“沉睡”的盐碱地,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例如,滨海地区应注重渔粮果结合,东北地区应偏重粮牧副结合,而西北地区则应侧重牧粮果结合。
同时,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大食物观,支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旱碱麦、大田油菜、耐盐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示范,充分挖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潜力,为各类盐碱地资源提供更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