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黄旭华同志去世了,央视等各大媒体长篇报道。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他,都在关注大s,
但是他的真的应该被我们所记住。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这一天,黄旭华站在码头上,望着这艘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庞然大物,内心百感交集。海风拂过他的面庞,带来咸涩的气息,也带来了十五年前那个深秋的回忆。
1959年的秋天格外寒冷。黄旭华清楚地记得,那天他正在实验室里整理数据,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几位领导神情严肃地宣布了中央的决定:中国要研制自己的核潜艇。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给中国的只有两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本薄薄的科普读物。
“我们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怎么造?”有人小声嘀咕。黄旭华却盯着那两张照片出神,照片上的潜艇轮廓模糊,却仿佛在向他招手。他想起自己在苏联留学时,曾在图书馆里看到过核潜艇的简单介绍,那种能在水下长期潜伏、随时可以给敌人致命一击的武器,不正是中国最需要的吗?
研制工作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没有参考资料,他们就四处搜集公开的科普文章;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没有实验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模型。黄旭华带领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木头和铁皮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潜艇模型,每天围着它讨论、计算、修改。
最困难的是解决核反应堆的小型化问题。当时中国的核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将庞大的核反应堆缩小到能装进潜艇,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黄旭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采用分散式布置,将反应堆的各个部件分散在潜艇的不同位置。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认为风险太大。
“科学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黄旭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无数次计算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佳布置方案。当第一台小型化核反应堆成功运行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黄旭华却悄悄走到角落里,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一天,黄旭华站在船台上,看着这个庞然大物缓缓滑入水中,内心激动不已。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海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1973年夏天。当时核潜艇正在进行深潜试验,突然舱内响起刺耳的警报声。仪表显示,反应堆冷却系统出现故障,温度正在急剧上升。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黄旭华立即组织人员排查故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舱内的温度越来越高,所有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黄旭华突然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细节:一个阀门的开度比正常值小了0.5度。就是这个微小的差异导致了冷却系统异常。
“调整阀门开度!”黄旭华果断下令。随着阀门缓缓转动,温度开始下降,危机终于解除。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黄旭华却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么小的误差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细节决定成败”的信念。
1974年8月1日,当“长征一号”正式交付海军使用时,黄旭华站在码头上,望着这艘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庞然大物,内心百感交集。他想起了这十五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不眠之夜,那些失败的痛苦,那些突破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中国核潜艇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您在想什么?”一位年轻的技术员问道。
黄旭华笑了笑,说:“我在想,我们的核潜艇就像一棵幼苗,现在已经破土而出了。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年轻的技术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黄旭华拍拍他的肩膀,说:“记住,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是为明天打下基础。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海风依旧在吹,黄旭华的目光却更加坚定。他知道,在这片蔚蓝的海洋下,中国的核潜艇将守护着祖国的安全,而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现在,这条道路正在被后来者继承,一路走好,黄老!
用户10xxx85
黄旭华一一一个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