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蒙古不断加强与美关系,俄罗斯坐不住了。
中俄的合作与分歧,蒙古的独特作用,西方的干涉,其中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蒙古的特殊地理位置蒙古是一个四面无海内陆国家,被中俄两国“包围”。
一直以来,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与蒙古的关系,这是因为,蒙古对两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首先,蒙古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减少了中俄两国直接接壤的边界长度,从而为两国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
这对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蒙古一贯奉行中立外交政策,虽然西方曾拉拢,但它没有加入任何军事同盟。
对中俄两国来说,蒙古是一个“安全区域”,有助于减少中俄边境的军事压力。
蒙古虽然并不是一个政治或经济大国,但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对中俄两国极具吸引力。
蒙古国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合作伙伴。
同时,该国是连接中俄两国的陆上通道之一,中俄货物若走蒙古境内,便可以大幅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就是为什么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原定计划走蒙古境内:既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又可以避开一些政治敏感地区,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性。
当中俄提出要将管道铺设在蒙古境内时,蒙古也是非常赞同。
这是因为,该管道的建设对蒙古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西伯利亚力量2号对蒙古有什么好处?西伯利亚2号作为连接中俄的能源管道,蒙古作为过境国,可以从管道经过其领土收取过境费,这对于蒙古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其次,管道的铺设和运营必然需要大量人手,这可以为蒙古国创造一定量的就业机会,也能推动其基础设施建设。
在能源方面,管道途经蒙古可能使蒙古有机会获得管道输送的天然气资源,从而改善和保障国内的能源供应。
2019年,俄蒙两国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商议该管道项目。
俄方表示,西伯利亚力量2号每年将途经蒙古运送高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2022年,蒙古公开表示,俄罗斯将在两年内开始建设途经蒙古的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尽管俄乌间的矛盾给项目“蒙上了阴影”,但蒙总理表示,工程将“继续进行”。
然而,直到2024年,这个浩大的管道工程仍未开始建设。
而蒙古在公布24年的经济计划时,并未提到西伯利亚力量2号。
这是为什么呢?
据英国媒体报道,中俄双方在天然气价格的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共识。
中国希望,俄罗斯能降低能源价格,而俄方不愿作出太多让步。
不仅如此,原先“安稳”的蒙古也开始“蠢蠢欲动”,频频与西方接触。小国蒙古为什么能“得意忘形”?这项目到底还能动工吗?
蒙古为何能“得意忘形”?这项目还能动工吗?一直以来,俄罗斯是以欧洲为其能源的主要市场。
但与乌克兰发生冲突后,西方对俄实行制裁,包括但不限于对俄关闭领空、限制公民入境等,甚至要“逮捕”普京。
对此,俄国只好将目光转向东方。
蒙古方面,由于管道项目迟迟不动工、国际局势愈发严峻,一直“安分守己”的蒙古开始频频与西方接触。
例如,2024年7月,蒙外长访美,两国就推进双方友谊、加强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了深度交谈,还启动了第一届美蒙全面战略对话。
若蒙古倒向美国,老美便可以进一步削弱俄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
相当于在中亚地区打进了一颗同时牵制中俄两国的“棋子”。
对俄来说,其政治经济的“东转”已是不可避免之势,能源出口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与蒙古搞好关系也是稳定其政治、边境安全的必要手段。
因此,面对蒙美关系升温,俄罗斯也积极维护与蒙关系。
今年(2024年)9月,俄总统应邀访问蒙古,两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谈,还签署了数份双边文件,参加了蒙古国的庆祝活动。这表现出了俄国的外交自信,有力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
紧接着,中国也对蒙古进行了访问。
2024年9月6日,中方代表抵达蒙古,先后与总理、总统会见。
中方提出,中蒙双方要在政治上互相信任、经济上互相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事务上加强协商。
说了这么多,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到底还能按计划动工吗?
对此,我们不必太过担忧。
我国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俄元首一致致力于找到两国的利益交汇点,要持续深化双方的互利合作。
蒙古方面,其高度依赖俄方的经济和能源,几乎国内使用的全部石油都来自俄罗斯,俄方也拥有蒙古数个关键设施的所有权。
因此,蒙古虽频频接触西方,但其也必然要维持与俄国的关系。
未来,中俄蒙三国应加强合作,毕竟,合作才能共赢。蒙方应认清形势,把握好“中俄蒙经济走廊”的机遇,加强与中俄的互信互利。
若倒向西方,那蒙古的地理位置就会从优势变为劣势,国内几百万人的发展难以保证。
相信蒙古会理性判断,也相信,西伯利亚力量2号在不久的将来会正式动工。
参考资料
蒙古国总理: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西伯利亚力量2号”2024年动工,观察者网
普京到访,是给蒙古国和美西方提个醒,观察者网
“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进展如何?天然气价格问题会否拖慢谈判?中国驻俄大使回应,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