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山西私盐贩救下3000红军,建国后军长先后6次在全省找他

董卓坐景观天 2024-11-12 03:46:06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从长江南北的各个苏区往陕甘苏区转移,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路。

而红军们在两年多的长征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环境和300多场战斗,人数也从一开始的30余万人变成了3万余人。

【长征】

先烈们能打败一路走来的艰难困苦,除了自身拥有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以外,还有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就比如今天我们讲到的一位山西盐贩子,他曾在1934年时救下了3000多名红军,红军牢记他的帮助,红25军军长在建国后曾先后六次寻找他的踪迹,他就是陈廷贤。

危机时刻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红25军是先行军,但是国民党军队不会让红军顺顺利利地离开,他们前堵后追,就想着对红军赶尽杀绝。

【长征中与敌军战斗的场景】

1934年12月,国民党一路追踪,在红军的必经之路卢氏县进行了埋伏。而红25军在此前已经经历了诸多战斗,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他们已经无法再经历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了。

但是红25军的侦查情况显示敌人就堵在卢氏县,守株待兔地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红25军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走大路,那么必然要在卢氏县和敌人一较高下,但是以他们当下的状态来看,此战就算最后3000红军没有全部折戟沉沙,也会元气大伤。

【长征途中】

但要是走小路,他们又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地貌,很容易在一些凶险的环境中遇到一些未知的风险,甚至敌军也有可能埋伏在山路两旁,到时候红25军的伤亡也不会比走大路小。

那到底怎么办呢?

救下3000红军

就在这十分紧急的关头,红二十五军侦察兵在叫河(今属架川)遇到了正在挑担叫卖的陈廷贤。

【货郎(非当事人)】

陈廷贤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偷偷贩盐维持生计,因为经常在当地卖货,非常熟悉周边的山路,所以他知道一条可以绕过卢氏县直奔陕南的偏僻小径。

于是他便被侦察兵带回了军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还亲自接待了陈廷贤。

【程子华】

在此之前,国民党四处散布有关红军的谣言,把红军塑造成十恶不赦的部队,想以此欺骗百姓,好让百姓们不再为红军提供帮助。

但是陈廷贤却并不这样觉得,他一直都认为,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红军,是一支真正为了老百姓的队伍,他们不可能是国民党宣传的那样。

所以在得知红军找他的目的后,他就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带红军们走小路。

于是在12月5日凌晨,陈廷贤带着红25军主力从朱阳关东北35里处转向西北,沿着一条深山峡谷里的小路,直插卢氏县的南文峪。

【红军长征】

这一路走来非常凶险,陈廷贤带着红军在山里走了三天三夜。

其环境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72道水峪河,25里脚不干”,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陈廷贤的带路,红二十五军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在此期间,红二十五军在山谷里宿营时,陈廷贤还独自跑到卢氏县城内为红军打探敌人的动向,并为红军们带回了必备的食盐和药品。

休整后,红二十五军在没有战斗伤亡的情况下,成功绕过有重兵把守的五里川、东阳关突,破了敌人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直奔陕甘苏区而去。

【以陈廷贤为原型创作的戏剧】

任务完成后,军长程子华还命人拿出一些大洋给陈廷贤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但是陈廷贤却坚决不收。

于是程子华表示,从此陈廷贤就是共产党的人了,并当场掏出纸笔立字为据,还加盖上了红军的章。陈廷贤不识字,但这封信被他一直收藏的好好的。

一生都是共产党人

国民党还是知道了红军绕行的消息,他们立马就猜到了是当地百姓带的路,于是将“可疑的人”抓起来严刑拷打,其中就有陈廷贤。

【陈廷贤】

但是陈廷贤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绝不出卖共产党的行踪,最后敌人没有收获,只能将陈廷贤等人放了。

不过可惜的是,当时军长程子华给他写的信在一次空袭中被烧毁了。

新中国成立后,红二十五军仍然记得这位救命恩人,军长程子华先后六次派人寻找陈廷贤的踪迹,但是始终没能找到。

【程子华】

因为陈廷贤一直把这件事藏在心中,很少与旁人讲起,只是一直以共产党的身份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

而当初因为口音问题,红军一直以为救命恩人的名字叫“陈廷献”。

后来几经周折,我党终于在1983年找到了陈廷贤这位布衣党员的下落,只可惜当时陈廷贤已经重病住院,神志不清无法与大家交流了,并且他很快就在第二年离开了人世。

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遗体埋葬在了卢氏县委的党校旁,因为他觉得这样就能紧紧的和党组织靠在一起了。

【布衣英雄陈廷贤之墓】

但他不知道的是,党组织一直在寻找他,并且已经找到他了。

参考资料:

【1】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最高人民检察院

【2】布衣英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3】【忠诚·百年百人】陈廷贤:军史布衣第一人·山西画报晋城号

0 阅读:2

董卓坐景观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