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国籍、洗白日本,国内捞金国外花,56岁的赵立新,现状如何?

江卿曻 2024-12-24 09:08:41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赵立新,这位曾经登上巅峰、被无数人视为“老戏骨”的演员,却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因一系列不当言论,迅速从娱乐圈的顶流跌至谷底。

原本是“根正苗红”的中国男儿,却选择了放弃国籍,投身异国生活,如今,56岁的赵立新已然远离娱乐圈,他的现状如何?这一切是否还有可能挽回?

从“天才”到“弃国”演员

1968年,赵立新出生在河南郑州的一个军人家庭,父母的身份背景决定了他从小生活在纪律严格的环境中。

父亲严厉的管教和母亲耐心的教导,不仅让他在学业上保持优秀的成绩,也让他养成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在那个年代,拥有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被寄予厚望,成长轨迹往往是按部就班的,然而赵立新却早早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兴趣方向——他对艺术、文学有着天然的敏感和热情,这种偏好也在后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学校里,他是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文艺青年”,不仅在课堂上成绩优异,还常常参与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经历对赵立新来说无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进入中戏后,他迅速崭露头角,凭借扎实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大二那年,他获得了难得的留学机会,前往俄罗斯的电影学院深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出国留学的人并不多。

但是在俄罗斯的生活并非完全如意,虽然他在那里取得了本科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他的私人生活却充满波折。

在留学期间,他与一位俄罗斯姑娘结婚,但婚姻并未持久,当二人的女儿出生后,这段关系迅速走向破裂,妻子与他离婚,投奔了他人。

这一段失败的婚姻给了赵立新巨大的打击,但也促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带着幼小的女儿,他最终离开了俄罗斯,试图在别处找到人生的方向。

赵立新并未选择回国发展,而是将目标放在了西欧,他加入瑞士国籍,转而前往瑞典追逐演员梦想。

他的努力确实带来了回报——他成为瑞典国家大剧院首位华裔演员,还参与了乌普萨拉市剧院和斯德哥尔摩阿里翁剧院的演出,在这些舞台上,他的演技得到了当地观众和同行的认可。

但即使如此,他在国外的发展始终面临天花板,一方面,瑞典的文化环境并未为非本土演员提供广泛的舞台,另一方面,他所擅长的表演形式在欧洲戏剧界也难以掀起大浪。

赵立新回国的原因是否真的仅仅是对祖国影视行业的憧憬?他的归国是否是出于理想,还是更多是受到事业瓶颈和国内市场机遇的吸引?

从归国到巅峰

赵立新回国后,国内的影视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初,国内娱乐市场不断涌现新的机会,电视剧、综艺节目蓬勃发展。

而赵立新拥有在国外的演艺经验和艺术背景,看似与国内市场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但他却精准地把握住了这次行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

2000年,赵立新以老师的身份回到母校中央戏剧学院,最初几年,他的工作以教学为主,但他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名表演导师。

很快他开始在国内话剧领域崭露头角,然而赵立新在话剧创作时仍然沿用他在国外形成的创作观念,并未对国内观众的审美偏好做深入研究。

结果他的话剧作品虽具有艺术性,却始终难以赢得大规模的市场反响,这让他十分沮丧,他甚至公开表示:“中国人根本看不懂艺术。”

2001年,他首次参演电视剧《走向共和》,饰演国会参议员罗文,虽然角色戏份不多,但他的表演沉稳细腻,在业内赢得了一些关注。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接连出演了《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血色沉香》等影视剧,尝试了各种角色类型。

他的表演细腻又富有层次感,逐渐在业内积累了口碑,然而,这些作品更多是圈内认可,未能让他大范围走入大众视野。

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他开始积极参与一些更贴近观众的作品和活动,2010年前后,他频繁出现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例如《见字如面》和《声临其境》。

这些节目主要以文化性和表演技艺为主导,与他的背景和特长高度契合,他在节目中展现出的深厚文学素养、多国语言能力,以及出色的台词功底,让观众对他的才华印象深刻。

凭借这些综艺,他不仅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喜爱,也成功跨越了年龄层,成为“叔圈”中的顶流。

与此同时,赵立新在电视剧领域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他接连出演主流题材影视剧,例如《芳华》《建军大业》等,每一部都受到广泛关注。

他在这些作品中的表演常常展现出细腻而深刻的人物塑造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赵立新,事业正处于巅峰,他是观众眼中有才华、有深度的“老戏骨”,也是文化领域的意见领袖。

然而随着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赵立新逐渐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接受采访和社交平台发言中尤为明显。

他频繁地炫耀自己的多国语言能力、海外履历和文学背景,试图以此与国内大多数演员拉开差距。

在一些场合,他甚至公开质疑国内观众的审美能力,这种略显“优越”的态度,让他逐渐与大众产生隔阂,也为他后来惹上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赵立新显然意识到,作为公众人物,只有抓住流量才能维持热度,他开始更多地参与娱乐节目,不断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一策略虽然帮助他巩固了“老戏骨”的人设,但也让他渐渐忘记了作为演员最根本的职责,过度强调个人能力的同时,他的言行开始逐渐偏离大众的主流价值观。

2018年可以说是赵立新职业生涯的巅峰,他出演多部热播影视剧,频繁出现在综艺节目中,观众对他的评价一片好评。

他不仅站稳了“叔圈顶流”的位置,还被视为国内演艺圈的“文化担当”,然而就在这样的高光时刻,他却因一系列不当言论,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深渊。

究竟是怎样的发言,让这位备受尊敬的演员迅速跌下神坛?他又是如何在短短一年内,从顶流变成众人避之不及的劣迹艺人?

迅速坠落的“老戏骨”

2019年,赵立新在事业的高光期迎来了毁灭性的转折,这一年,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动态瞬间点燃了舆论。

他公开质疑:“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烧毁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这样的话让许多人大为震惊,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扭曲,更是在挑战公众的民族感情。

历史的真相早已铁证如山,侵华战争期间,无数中华瑰宝遭到掠夺,许多文物被日本侵略者熔化、毁坏甚至私自收藏。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中国的仁人志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将珍贵的国宝保存下来。

而赵立新对这段历史的轻描淡写和荒谬的质疑,无异于对先烈的蔑视和对国人的伤害,这条言论很快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赵立新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在面对网友的质疑时,他不仅没有道歉,反而态度愈加强硬。

他在后续发文中继续以挑衅的方式回应公众,声称自己的发言是出于“探讨历史的好奇心”,这种强硬态度无疑激怒了更多人。

很快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抵制赵立新的浪潮,人们开始翻查他以往的言论记录,发现他早有为侵略者洗白、贬低国人文化的前科。

早在2011年日本地震时,赵立新曾在社交平台上批评中国媒体“冷漠无情”,指责其在日本地震的灾难时段播放综艺节目。

同年,他还在发文中试图为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寻找所谓的“原因”,称日军的屠杀行为是因为“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这些荒谬的言论让公众开始质疑他的价值观和立场,认为他不仅对历史缺乏敬畏,更在试图美化侵略者的暴行。

赵立新的言论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娱乐圈和社会的广泛批评,多家影视机构迅速与他切割关系,他参演的多部影视作品,如《老酒馆》《小欢喜》,纷纷下架或停播,甚至被AI技术换头重制。

他的社交平台账号在多个网络平台被永久封禁,所有与他相关的商业合作也被终止,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位曾经的“叔圈顶流”从行业的宠儿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劣迹艺人。

当然这场风波带来的后果并不仅限于他的职业生涯,赵立新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他的妻子因不堪外界的压力选择了离婚,亲朋好友纷纷与他断绝往来。

原本温馨的家庭在舆论的重压下分崩离析,而他自己则变成了一座孤岛,此时的赵立新,已然失去了一切——名誉、事业、家庭。

在公众的记忆中,这位演员的名字似乎已经被划上了休止符,但他的行为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言论自由的体现,更肩负着社会影响的责任。

赵立新在自己的巅峰时期,或许因自我膨胀而忽视了这一点,他用极端言论挑战公众底线,却忘了自己的言行已不再只代表个人,而是关乎文化的传递和历史的尊重。

如今赵立新早已淡出了公众视野,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深居简出,甚至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

没有影视邀约、没有新的事业计划,他的生活变得十分落寞,有人说,他依然在试图反思自己的过往,但错失的机会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已经让他的未来变得灰暗。

结语

赵立新作为公众人物,他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前程,更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多次触碰道德与社会底线后,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每一个公众人物都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珍视自己的影响力,历史不容亵渎,言论自由也不是随意抹杀事实的借口。

参考文章

百度百科——赵立新

环球网2019年4月3日《“日本人为啥没烧故宫?”演员赵立新这一问“惊动”紫光阁》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 2024-12-24 21:07

    去日本生活工作的人多了去,人往高处走,小编是不是都要攻击?[呲牙笑][点赞]

    BLOOMFOX 回复:
    去外国的不是一般人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