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居然是黄四海的弟子?”
等来者表明身份后,竟惹得在场的人哄然大笑。
大笑的原因不是别的,只是来者的身形和扛枪的动作给人留下的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年事已高的黄四海的仆人。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黄四海没来,派出了弟子李书文前来切磋。
一旁的日本教官伊藤太郎光笑还不够,同为习武之人,想要羞辱,那么比试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一边用将小拇指朝下不停晃动,一边充满着不屑地蔑视笑道:“中国是没人了吗?派出一个老仆人上场”!
在中国的领土上,轻蔑中国武术,伊藤太郎丝毫不知好歹。
一场比武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令日本人低头的存在1894年,狼子野心的日军打响甲午中日战争,清廷由于内部势力分歧、用人失误、设备老旧等多方劣势,以惨痛的失败告终,清朝第一支海洋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壮烈牺牲,还因此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痛定思痛的清廷不得不重视起失败的原因,全国在悲痛中掀起了新的思想运动。
在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有着优秀表现的袁世凯,获得了光绪的重视,重视操练新兵的袁世凯,终于得到机会宣传练兵新思想并进行操练实验。
1895年12月9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袁世凯督练新军。
满腔热情的袁世凯招贤纳士、运用新武器装备、参考外国的训练模式、聘用外籍教官(有伯罗恩、伊藤太郎、曼德等等),中西结合改革兵团。
除了任用外籍人士外,袁世凯也不忘寻找国内顶尖的高手。
黄四海,从小便拜师学习八极拳,一生精修八极拳和六合大枪,有极高的造诣,是恩师李大忠的得意门生,在大枪界可谓是享有盛誉的名人。
求贤若渴的袁世凯听闻黄四海的大名后,自然发出了邀请函,想请黄四海前来担任教官。
黄四海因已是高龄的缘故未能亲自出面,遂改派李书文前去担任教官。
师命不可违,李书文单挑大枪朝着天津小站进发。
李书文的出现多少令小站内的袁世凯和一众教官产生了恍惚的错觉。,因为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身形瘦弱、身材矮小的李书文能与“武者”这个词挂钩的人。
八极拳
伊藤太郎作为被选中的小站教官,一脸蔑视地站出来要比划切磋,他想着眼前的人定能在他轻而易举地比划中仓皇落败,到时候定能吸引袁世凯的目光,得到重用,可结局却出乎他的预料。
只见不动声色的李书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随着大枪的抖动,准确无比地将伊藤太郎的武器打落,随即在利落地翻转之后枪头对着伊藤太郎的喉部飞去。
一场比武还未开始,便在两个连贯又迅速的动作间已结束。下一刻,当场毙命的伊藤太郎便被人抬了下去。
二人比武的开始和结束只在刹那间,一旁有的观众甚至不知道何时开始,就看到喉咙流血不止的伊藤太郎,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
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忧。
忧的是站在一边同样被吓到的几名日本人。
伊藤太郎惨死于枪下,作为同仁的几名教官受到了严重冲击,清醒过来后,他们一起拿起手中的武器向李书文攻去。
只见李书文神情自若,以不疾不徐地状态挥动着大枪,可手中的大枪快如闪电,区区几人的围攻何在话下?
三五招之下,围攻他的一众人也与伊藤太郎一般血肉模糊地惨死于枪下。
不需多言,实力即可说明一切,可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身为练武之人,李书文本可重在切磋,只不过嚣张狂妄的日本人忘记了,是他们站在他国的领土上企图觊觎一切,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武术,那又何必留有余地,所幸一点体面也不给他们留。
现场瞬间由嘈杂陷入宁静,再无人看不起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扛枪武者。
整个现场,只有一个人最为欢喜,那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被李书文的一顿操作惊得喜出望外,高昂着语调直呼:“神枪,绝对的神枪啊”!
李书文“神枪手”的名号可谓实至名归,不过除了拥有一身“神枪手”外,他的拳法也是出了名的“狂”。
1908年,李书文收到好友许兰洲(许兰洲曾邀李书文上府,并让儿子拜他为师)的邀请,希望他前去奉天做客,实则是为张作霖(许兰洲的上级)和他牵线搭桥。
前去赴约的李书文刚刚好碰见了特意登门的张作霖,而张作霖把握住机会,一再邀请他亲自出面做奉军中的武术指导。
碍于情面的李书文不好再说什么,只得答应了张作霖的请求。
张作霖欢欢喜喜地将李书文请了过去,可他的门客却冷下了脸。
卫队训练场内随处可见日籍教官,可这些教官看到弱小身材的李书文后,个个心有不服,欲与他比试一番,颇有“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架势。
张作霖
张作霖面露难色,但他也想见识下李书文的过人之处是否实至名归。
这时,李书文向张作霖建议道:“要比可以,不过万一日本人在比试中有个三长两短,怕会引来不小的麻烦,要不比前立个生死状,免留后患”。
彼时,日本人侵略的铁蹄已踏足在中国领土上,稍有不慎,便会引火上身,这自然不是张作霖想的。
因此张作霖对李书文的建议非常认可,遂命人将纸笔拿来写下了生死状。
日本教官冈本在签下生死状后,走到了李书文的对立面,所有人都围在一边观战。
不同于上次的比试,这次李书文与冈本以拳头为武器过招。
左一:影视剧中张作霖的形象
气焰嚣张的冈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向李书文的颈部要害砍去,不留一点余地。
反观李书文,他镇定自若地等冈本靠近,在刹那间又将身子一侧,虚晃了冈本的招数,在冈本落空之际顺势向他的肩部劈去。
咔嚓,寂静的空气将冈本肩胛骨碎裂的声响传递地十分清脆。
见冈本受伤,其他几名日本教官也纷纷出面,但张作霖也不想闹大,赶忙拦住。时间证明,李书文让日本人吃瘪轻而易举,他“钢拳无二打”的名声响彻也就此响彻日本。
名声大噪的李书文究竟为何能将大枪和拳法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呢?
影视剧中张作霖的形象
为爱痴狂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李书文身上印证最适合不过。
李书文自幼酷爱武术。
为了习武,李书文特地去拜著名大师黄四海的得意门生为师,学习八极拳和枪法,幸得师傅垂帘,得以进入师门,开启习武生涯。
为了习武,李书文对于每次黄四海的教授都格外上心,谨记每一个动作。
就天赋而言,他不亚于任何一个优秀的习武者,学的非常快,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探寻每个动作的精髓所在。
当然,天赋只是自身的加持,凡事并非有了天赋就能马到成功。习武之人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地练好基本功,勤学苦练才能让武者发挥无穷的力量。
为了习武,即使天赋过人也丝毫不影响李书文日复一日的苦练,每一个基本动作,他都在不为人知的背后稳练无数次,只要进入习武时刻,他便能心无旁骛地沉醉其中,以至于时间流逝飞快都未能自觉。
随着日复一日的练习,李书文的八极拳和枪法已尽得真传,炉火纯青。
不得不说,李书文能够取得一番不俗的成绩,成为黄四海的得意门生,可谓情理之中。
不过,李书文并不因此而停止进步的步伐,他随后又拜师祖李大忠同门师弟张克明的弟子张景星为师。
张景星和黄四海是同门师弟,在罗疃八极拳上有很高的造诣,二人不仅感情好,还一起精研八极技艺和六合大枪,使八极技艺和六合大枪的威力达到了新的台阶。
李书文虽有两位师傅,但都非常尊敬,从不偏颇。
几十年的陪伴下,黄四海早已品清他的人性。垂暮之年的黄四海曾对张景星说道:“书文不错,对咱俩也颇为尊敬,你就放心把压箱底的绝活教给他吧”。
而李书文也用一次次的实际行动证明,他从未辜负二位师傅的期望。
1910年,俄国拳王马洛托夫风光来华,他此行的目的则是要凭实力挑衅中国人,所以他特地在北京设下擂台,还当众侮辱中华儿女。
消息一传开,国人怒了,李书文奉师命前去教训马洛托夫。
马洛托夫并不知晓李书文的实力,仅凭外表来看,瘦弱矮小的李书文像他的餐中之物一样,随意拿捏,于是他一脸蔑视地朝李书文吐了一口唾沫,一副尽管放马过来的样子。
李书文看到马洛托夫傲慢无礼的态度,心生不满。
怒发冲冠的他并无多言,摆出将要进攻的前奏,凝固的空气只呼啸了一声,马洛托夫便甩出了擂台,断了几根肋骨的他疼得眉头紧锁,无法动弹,嚣张的气焰也随着满地找牙的姿势灭到了地里。
其貌不扬的李书文不凡地书写了自己一生的传奇,成为清末时期全国排名前三的武术宗师。
然而,李书文的传奇并没有结束,他传承了师意,向自己的师傅们一样开枝散叶,希望更多的弟子传承一身的武功。
传承的意义李书文培养了多名弟子,其中霍殿阁、刘云樵等人则是他的得意门生。
霍殿阁是李书文的大弟子,自他拜入门下后,刻苦训练成为日常,苦耐寂寞后,他终小有成就。
霍殿阁
霍殿阁在街头表演最多的是“扎苍蝇”,他的表演非常抓人眼球,因为他能做到在镜子前面刺穿苍蝇,而镜子则完好无损。
每每表演完毕,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呼。可是谁又能切实地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孤寂。
1914年,在师傅李书文的推荐下,霍殿阁前往黑龙江驻军第一师担任武术教官。而这里的师长正是李书文的好友许兰州。
1927年,溥仪想招一名中国籍武者担任保镖,霍殿阁应召前去。
溥仪
在比试过程中,他仅以三五招式就轻而易举地拿下日本武士工藤铁三郎、岩田爱之助,顺利成为溥仪身边的保镖。
在日本人满心盘算着利用和威胁溥仪时,霍殿阁组建的近卫军起到了很大的阻止作用。
此外,霍殿阁积极致力于发扬和传播八极拳,在家里设有八式房,以供弟子们进行练习,他招收了很多弟子,例如小有名气的李树南、谭吉堂、赵炳南等人。
刘云樵作为李书文的晚期弟子,不仅习得师傅真传,还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溥仪
刘云樵从小身体素质差,他的父亲刘保沂与李书文熟识,就请过来教他八极拳。久而久之,刘云樵对李书文和八极拳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甚至还不惜拿着学费与师傅四处闯荡。
1931年,刘云樵在李书文的授意下,与张骧伍学习武当剑术等剑法,还在丁子成处学到了独门绝技六合螳螂拳,短短的几年内,他的成长可谓肉眼可见。
1936年,刘云樵毫无悬念地击败关东军剑道师范太田德三郎,一时间名声大噪,而他本人也意外地吸引了国民党的注意,此后刘云樵成为国民党的暗杀人员,为国民党效力。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刘云樵跟随大部队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台湾任职。
退休之后的他并未闲着,他在台湾创办武坛,以中华国术代表的身份访问他国,将八极拳带出了国门,让更多的国家知道八极拳和中国武术的厉害。
英雄终有谢幕之时。
1934年,李书文辞世。
1942年,霍殿阁逝世。
1992年1月24日,刘云樵离世。
英雄的离世并不可怕,因为并不因此代表着时代的离去。他们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将武术精粹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女儿,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