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军迷圈里炸开了锅。央视新闻里,俄制卡-52直升机的身影一闪而过,就好像一枚精心投下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这架被誉为“空中鳄鱼”的大家伙,跟咱们中国,到底有啥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七亿美元,三十六架,这笔搁浅的交易,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咱得从这“空中鳄鱼”本身说起。这卡-52,可不是一般的货色。双座并列设计,这驾驶舱视野,那叫一个开阔!反转双旋翼,飞行稳定性那是杠杠的!卡-52K舰载版,更是对旋翼设计进行了优化,妥妥的“海上猛兽”。可拆卸的短翼,方便武器安装和维护,四个武器外挂点,挂载十二枚“旋风”导弹和火箭弹,火力凶猛,堪称空中堡垒。
可这玩意儿也不是完美的。它的发动机位置,缺乏足够的防护装甲,这可是个致命的弱点。不过,在俄乌冲突中,卡-52的表现却亮眼得很,升级后的雷达探测设备,大大增强了其战场感知能力,活生生把“空中鳄鱼”变成了“战场猎手”。
咱们中国,对这卡-52的评价,向来不低。之前,曾考虑将其用于两栖攻击舰等舰艇,目的可不是为了直接作战,而是想借鉴它的先进技术,提升咱们自己的研发实力。说白了,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是,咱们自己研制的直-20直升机,那也是实力强劲啊!火力不输美军黑鹰,舰载型也快出来了。这架“国产雄鹰”,直接就把卡-52采购的紧迫性给削弱了。
话又说回来,直-20虽然优秀,但在续航能力上,还是有点儿不足。尤其是在高原等复杂环境下作战,可能还需要增加副油箱,提升发动机功率,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所以,这卡-52重启采购计划的可能性,还真不能完全排除。它可以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过渡或补充机型,也可以借鉴其俄制发动机的技术,为咱们后续的升级完善提供参考。毕竟,这技术积累,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
近些年来,咱们国家大力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就是为了确保航空装备的自主可控。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就要闭关锁国,跟世界先进技术完全隔绝。适当的合作,也是必要的。
也许,购买俄制战机,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是战略合作的一种体现。但咱们空军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实现航空装备的完全国产化,彻底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蓝天上,真正展翅高飞。
从央视的画面到军迷的猜测,从卡-52的优劣到直-20的瓶颈,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无数战略考量交织在一起。这颗名为“卡-52”的棋子,究竟会在中国战略棋局上扮演怎样的角色,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这,才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朋友们,你们觉得,中国重启卡-52采购计划的可能性有多大?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观点!
用户10xxx51
和购买“苏35”,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海
也就是买点东西保持一下战略关系。老毛子现在值得我们买的东西不多了,能看到的先进装备也就是图160和北风之神等战略武器,但那些都不卖。还有就可能是个别的基础材料技术,都是前苏联的老本儿,那个估计也不会卖。剩下的还有啥。武装直升机这个东西,我们现在的两栖攻击舰需要,陆航也需要,可以买一些作为补充,快速形成战斗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