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木屐,不少人认为是日本的特产。日本人也一度向联合国提出申遗,联合国却说:这是中国的!日本木屐原来是山寨版,真是啪啪啪打脸。
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就在一座墓穴里,发现了木屐鞋的实物,这就证明了至少在三国时期,木屐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原来在春秋时期,木屐就已经十分普遍了,甚至有史料记载,孔老夫子就非常喜欢穿木屐。
汉代以后木屐变得愈发流行,甚至还有一个风俗,当女子出嫁的时候嫁妆里一定要有木屐。
晋朝的时候,人们对木屐进行改良。于是,木屐开始出现“男方女圆”的区别。
联合国的专家在中国进行考证后,最终拍板确定,木屐的产地是中国,于是日本不得不取消了他们的申遗计划。
而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一诗中也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可见宋代人们穿着木屐也是较常见的。
虽然日本人和服配木屐的穿着打扮深入民心,但其实木屐在中国一直紧随时代的潮流,不断改良发展。它可以说是现代拖鞋的前身。
或者有些人会觉得木屐稍微笨重,但其实在一些沿海热带地区,木屐早已被改良得轻巧舒适。例如海南的文昌木屐,轻便耐用,既可避湿,也可纳凉。再如,粤东客家人改良的木屐,干爽,凉快,干农活时不会因潮湿而生'沙虫食脚'(即“香港脚”),所以不少粤东乡民时至今天,还喜欢穿着木屐干农活。
小小的木屐,看似毫不起眼,但从没有被人们抛弃。在中国劳动人们的智慧改造下,木屐穿越历史大潮,不断被改良,焕发出新的风采!
【本文由“月然的文史笔记”发布,2020年06月12日】